最近,廖信忠先生有篇写于几年前的文章《台湾为何渐行渐远?》重新被人翻出来。文章着眼于百年来台湾人民的悲情记忆,呼吁两岸“倾听、包容及和解”。但我认为,台湾的悲情记忆可能在某一时期是两岸感情疏离的痛点,但不应成为两岸融合的障碍。除了“倾听、包容及和解”,化解两岸心结,更重要的是应当将台湾的悲情记忆置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政治变迁的时空背景中去叙述、思考。
台湾岛对大陆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人们以前常把中国大陆版图比作一只雄鸡(完整的中国版图应含南海十段线),台湾位于雄鸡的肚脐眼位置,如果台湾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或者被别人拿走,那么雄鸡随时可能被人用刀顶着肚脐眼,搁谁都受不了,更不要说什么“第一岛链”的围堵了,因此,台湾问题的解决既是中国崛起的弹射器,也是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下大国角力的一场博弈,这是“势”。
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太平洋的狂风暴雨中,台湾仿佛是一艘被抛弃的孤舟,充满着痛苦的记忆。台湾悲情记忆的背景是近代以来祖国积贫积弱、战乱频仍而成为他人俎上鱼肉任人欺凌宰割的时势。台湾的悲情何尝不是祖国的悲情?如果仅仅局限于台湾本岛、脱离宏观的时空背景去构筑台湾的悲情记忆,就有可能滑向“台湾和中国是两个国家”、“台湾和中国互不隶属”等认识误区。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台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独霸全球的美国掣肘、打压中国的筹码。这是当下台湾所面临的“势”。台湾历史学者徐宗懋在《李光耀的金玉良言》记录了李光耀多年以前针对两岸关系发展大势的预言。“台湾岛内有关台湾民意支持台独的民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并不能决定。台湾的未来是由美国和中国力量的对比,以及美国介入台海的意愿所决定的。当中国与美国的力量拉近时,美国的政策就会改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阻止两岸的统一,李登辉教导台湾人脱离中国的思想,不会改变两岸终将统一的结果,只会让台湾人在统一的过程中感到更痛苦。”“美国如果真的能够协防台湾,那很好,不过如果美国并不能协防台湾,却让台湾人相信可以,那就非常残忍了。”现在看起来,李光耀关于两岸关系发展大势的预言都正在或者将成为现实。
笔者非常赞同作者的这句话—“台湾人一大问题就是太常沉溺在自己所谓的悲情历史当中,用太多感动自我的悲情往事作为排拒他群体的理由,觉得为什么别人都不能理解台湾人的想法。”这句话直接点出了台湾悲情记忆的最根本的问题,可谓一针见血,从这点可以看出作者的视野和见识远远高于一般的台湾人。如果只有悲情记忆,而无视或者不屑于时代的宏大叙事,那就是昧于大势。不要忘了,构成了个人记忆的“山”是“时代的一粒灰”。如果有意识地操作某个群体的悲情记忆,将其导向分离、对立和仇恨,那更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
台湾不缺“用爱发电”的文痞(这些人还配不上用“文青”这个词)和鼠目寸光、狗苟蝇营的政客,缺的是如李光耀、曼德拉这些具有大格局、大视野的政治家,这也可能是民粹主义盛行下选举政治无解的悲剧。悲情叙事应当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从而重塑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前行的思想资源,而非煽动仇恨、分裂社会的提款机。
某公众号转载了这篇文章,文章下有不少留言。有的留言提到,新北市淡水市红毛城有9面国旗分别代表曾经管理红毛城的国家,将清、中华民国的国旗与西班牙、荷兰、日本等殖民者的国旗并列。这是“台独史观”一种形象的表达。在这种历史叙述中,台湾的主人是原住民,西班牙、荷兰、明郑、清、日本和国民党政权来了走,走了来,统统都是外来政权。台湾史观基于在地本土视野重新建立所谓“以台湾人为主体”的历史叙述,构成了“台独运动”的理论基础。如果按照“台独史观”,北美、南美诸国应该是印第安人的国家,苏格兰、夏威夷和大洋洲又该是谁的土地?“台独史观”违背了国际法中国家概念和联合国“民族自决原则”,是对国际法的挑战,将这种似是而非、不成熟的学说作为政治运动的理论基础,本身就是荒谬的,毫无合理性和正当性。台湾首先是中国人的台湾,中国人始终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主体。西班牙、荷兰的管理并未覆盖台湾全域,他们只是过客,而日本人则是殖民者。
还有个别的留言则认可日本人在台湾的统治,言辞之间对日本人殖民统治充满了羡慕和向往。这种想法在一些台湾人中还有市场。这些人忘了“雾社事件”,忘了文中提到的日本殖民时期 “台湾人是二等公民”事实,忘了台籍慰安妇,更忘了刘铭传,忘了“十大建设”,忘了如今称雄全球的台湾半导体产业是谁打下的基础,忘了是谁将台湾打造成“亚洲四小龙”之一。退一万步说,如果台湾是台湾人的历史,难道那些为东西横贯高速公路付出血汗的大陆老兵、以孙运璇为代表的“台湾经济推手”、为台湾民主化打下基础的蒋经国就不是台湾历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们忘了自己的祖先,那些九死一生过唐山,荜路蓝蒌、胼手胝足开发台湾的大陆移民。在某些人心中,念念不忘的只有“二·二八”,还有那些个修了几条水渠的日本人(修了水渠提高了稻米产量,给台湾人民带来什么好处?台湾生产的稻米近一半以上被运往日本,台湾人只能以地瓜果腹),实属无知、可悲和可耻。
台湾与大陆渐行渐远,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除了两岸民众在历史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政治制度、政治理念的分歧无疑是最大的鸿沟,但这些不应成为两岸融合的障碍。曾几何时,两岸暂时抛弃政治歧见,寻求最大的政治公约数,致力推动经贸、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两岸民众在日益密切的交往中实践“倾听、包容及和解”,然而,2016年后两岸的交流与合作进程被人为地打断了,两岸民间敌意上升,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是谁造成两岸渐行渐远。因为阻隔两岸交往,用被扭曲的悲情叙事和“台独史观”洗脑年轻人,有利于民进党营造反中、仇中氛围,借此捞取选票,巩固执政地位继续吃香喝辣。
两岸在某段特殊时期内渐行渐远并不令人担心,因为时与势有利于祖国,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已违背了大势,违背了两岸统一的大势。正如作者所言,“因为‘个人’的微小呐喊总在这些后人看做‘风云’的豪迈叙事中被碾压,风一吹,烟消云灭,……。”在大势面前,任何悲情叙事、历史叙事都是苍白无力的。悲情叙事感动得了人心,但撼动不了雄心或者野心。而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虽然不能说百分百正确,但也是在某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大势不可违,人心自当挽。作者在文末提出一个问题,“浅浅的海峡,可以轻松跨越;心的距离,何时能够拉近?”武侯祠攻心联上联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如何填平两岸人心鸿沟,融合两岸人心,这是一个很有意义也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