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笔记

 一、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作品。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径巴黎,会见了马克思,两人共同的见解促使他们的第一次合作。

《神圣家族》这本书写于1844年9-11月间,1845年2 月问世,主要是针对以《文学总汇报》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哲学”或“自我意识”哲学而写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把“自我意识”作为万物的创造者、宇宙的最高实体,把理论批判看作高于一切,认为随着观念的王国革命化,现实会站不住脚,断言一切现存的东西都应当成为他们毁灭性的批判的对象,企图单纯凭借理论批判的力量来改变现存世界。《神圣家族》就是针对当时德国唯心主义的这种表现形式所做的讽刺性的批判,这本书原名为《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简称《神圣家族》。“神圣家族”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泰尼亚(143l1506)一幅名画的题名,画中的人物是圣母玛利亚抱着圣婴耶稣,旁边有玛利亚的丈夫圣约瑟及一些天使等人。这是德国人熟悉的圣经故事。马克思恩格斯借用《神圣家族》这个题目,来讽喻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恩格斯把布鲁诺·鲍威尔比作天父的独生子,而把他的兄弟和其他几个伙伴比作他的门徒,这是对布鲁诺·鲍威尔的极大讽刺。这些人把“自我意识”神圣化,把批判变成了超验的力量,而他们就变成了“神圣家族”。

青年黑格尔派在德国曾经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的批判做出过贡献,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形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从1842年以后,青年黑格尔派却沿着斜坡向右滑下去,在哲学上也从黑格尔主义退回到了费希特主义。而马克思恩格斯从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上升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者上升为共产主义者,因而要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批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借此机会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阐述自己的新世界观。

《神圣家族》由一个序言、一个结论和九章正文组成,全书第一、二、三章、第四章的一、二节,第六、七章各一节,是恩格斯写的,约占总篇幅的二十分之一,其余部分都是马克思写的。《神圣家族》的出版,在德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荣格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您彻底粉碎了头脚倒置的思辨批判。”布鲁诺·鲍威尔坚持自己的唯心主义观点,在《维干德氏季刊》上反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硬说马克思恩格斯对他理解不正确。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明镜》杂志18461月号上对布鲁诺·鲍威尔作了答复——“圣布鲁诺反对《神圣家族》的作者”,从此完成了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神圣家族》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提出和论述了一些他们在以前的著作中尚未探讨过的新问题,如关于历史的发源地的思想、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关于思想与现实关系的思想及关于唯物主义发展形态的思想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关于《神圣家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历史地位,列宁在《<神圣家族>一书摘要》中指出,马克思由黑格尔哲学转向社会主义:这个转变是显著的,——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掌握了什么以及他如何转到新的思想领域。列宁还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明确地强调指出了自己的全部世界观的基本原则,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基础。这些科学论断,揭示了《神圣家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作了充分的、直接的理论准备。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新世界观思想体系的第一个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道路上树立了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内容讲解

《神圣家族》这本书是围绕着批判哲学的内容来展开的,全书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序言,概括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写这本书的要旨和目的。它主要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和帮助广大读者识破思辨哲学的幻想。第一章,是对《文学总汇报》文体的批判。通过对赖哈特的批判,揭露《文学总汇报》的恶劣文风。恩格斯借此来嘲讽这位“哲学博士”。第二章,揭露法赫尔对历史特别是对英国历史的歪曲,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研究历史的唯心主义方法。第三章,批判《文学总汇报》的题材,通过对荣格尼茨写的《瑙威尔克先生和哲学系》一文的批判,揭露青年黑格尔派故弄玄虚,搞繁琐哲学。第四章,批判埃德加尔·鲍威尔用思辨的方法研究现实问题,以及对蒲鲁东和蒲鲁东著作的歪曲。第五章,批判施里加对欧仁·苏小说《巴黎的秘密》的思辨歪曲,通过对“思辨结构秘密”的解剖,揭露思辨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第六章,批判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揭露他的“精神”和“群众”对立的唯心史观。第七章,是第六章批判“精神”和“群众”对立的展开和补充。第八章,对《巴黎的秘密》一书的分析和批判,是第五章的继续和展开。同时,揭露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秘密。第九章,可以看作是一个简短的结束语。

纵观全书,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分析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的同时,从正面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新世界观的许多原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实质,阐明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本书中深刻地揭露了青年黑格尔派世界观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认为青年黑格尔派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自我意识是“永恒的创造源泉”,“一切事物都起源于无限的自我意识,并在其中找到根源”。“实体只是自我意识的现象,暂时的体现”,“转瞬即逝的火焰”。马克思恩格斯尖锐地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把它称之为“儿子生出母亲,精神产生自然界”的头足倒置的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有别于思维的存在,有别于理论的实践。指出了不是观念决定了人们的历史,而是人们的物质生产决定人们的历史。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他们也初步看到了只有在物质生产中才能理解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把“精神”和“群众”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物质生产,不是自我意识。不去认识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就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他们还对思想的作用做了唯物主义的说明,认为思想的能动的实际作用是受物质的社会关系、需要和利益所制约的。鲍威尔则宣扬自我意识的活动是一切历史行动的积极因素,只能用自我意识去捏造历史行动,这正好暴露了他们世界观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

(二)对唯物主义基本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一次确立了马克思哲学史观的基本原则

 布鲁诺·鲍威尔认为,唯物主义的“真理”,就是唯物主义的对立面——绝对的、即至高无上、无拘无束的唯心主义。布鲁诺·鲍威尔宣扬自我意识建立了世界,建立了差别,并且在它自己所创造的东西中创造它自身。另一方面,布鲁诺·鲍威尔认为,法国唯物主义和自然神论是同时从斯宾诺莎学说中产生出来的,法国唯物主义是斯宾诺莎派。这个观点来源于黑格尔。因为,黑格尔把唯物主义看作斯宾诺莎的实体的实现,并把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看作是导源于斯宾诺莎主义的两个哲学学派。

为了回击这一观点,马克思专门对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史进行了评述。马克思按照布鲁诺·鲍威尔的“批判的历史”提出的三个问题——法国唯物主义“为什么”产生?“来自何处”?“去向何方?”作为“顽强地研究的对象”。

第一,法国唯物主义为什么产生的问题。马克思把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历史(指布鲁诺·鲍威尔思辨哲学歪曲的历史)和法国唯物主义的世俗的历史(指法国唯物主义的实际的历史)作了对比,指出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区别。马克思分析了两者的差别后,指出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不仅是从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宗教和神学的斗争,而且是从批判超感觉、超经验的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从而第一次揭示了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说明哲学的历史发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的过程。

第二,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揭示了法国唯物主义发展的两个主要派别,并说明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派别:一派起源于笛卡儿,一派起源于洛克。后一派主要是法国有教养的分子,它直接导向社会主义。前一派是机械唯物主义,它成为真正的法国自然科学的财产。这两个派别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交错的。笛卡儿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即形而上学,受到了来自唯物主义方面的批判。其中有十七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唯物论哲学家伽桑狄和著名的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伽桑狄和笛卡儿是同时代人,他们都是著名的科学家。但他们两人在哲学观点上,代表着1 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伽桑狄继承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哲学,“把伊壁鸠鲁从禁书里拯救出来了”。他同笛卡儿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批判了笛卡儿的“形而上学”。这一争论,是当时法国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了17世纪法国唯物论思想的发展。

法国唯物主义另一派起源于洛克。这一派把唯物主义和当时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从唯物主义学说中,直接导向社会主义。洛克的哲学具有明显的矛盾性质。一方面,他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又保留了两个实体的观念,没有完全跳出“最后的神学藩篱”。所以,它也象笛卡儿的哲学一样,受到两个方面的批判和继承。洛克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成分被后来贝克莱和休谟所利用,创立了主观唯心主义学说;他的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则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狄德罗所继承和发展。

总之,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派来自笛卡儿,发展成为法国机械唯物主义,这派在发展中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成为真正的自然科学的财产”。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大都是自然科学家,拉美特利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一派,来源于洛克的唯物主义的感觉论,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生活,解释社会生活现象,建立了自己的社会理论,这一派“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财产”。它的代表人物是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这两派的发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日益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方向。源于洛克的法国唯物主义,必然要导向社会主义。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联系”的思想。马克思从历史上分析了法、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同唯物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平等派的杰出领袖、空想共产主义者巴贝夫,接受法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出铲除私有制,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平等共和国”。巴贝夫的共产主义是一种平均的共产主义,马克思称巴贝夫主义者是粗鲁的、不文明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还摘录了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和边沁的著作中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以便证明18世纪的唯物主义和19世纪英国、法国的共产主义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通过对近代西欧哲学史的叙述,第一次确立了马克思哲学史观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哲学发展史的巨大成果。因此,这本书在马克思哲学史观的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全面探讨了唯物史观基本内容

在《神圣家族》这一书,已经提到了很多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以下作简单归纳:

1.提出生产方式的概念,揭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

 布鲁诺·鲍威尔把自我意识视为万物的本原,认为决定社会发展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同时,布鲁诺·鲍威尔还宣扬“历史的发源地”是“在天上的云雾中”。与此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概括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的重要论断,第一次提出生产方式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思想只是现实关系的反映,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必定使自己出丑。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运动离不开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科学和工业,历史就是由于工业和生活本身直接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因而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天上的云雾中,而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当中。

马克思恩格斯和布鲁诺·鲍威尔的分歧,实质上还涉及到究竟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布鲁诺·鲍威尔认为,人和历史所以存在,是为使真理达到自我意识,他宣扬自我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物质生产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发源地。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思想。在这里,生产方式的概念虽然是笼统提出来的,它的内涵尚未完全揭示出来,但已明确地把生产方式作为认识历史时期的标志,作为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钥匙。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它为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表述,构成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的思想准备了条件。

2.隐现“生产关系”思想

生产力的概念,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已经提出来了,而生产关系则是马克思主义独创的特定范畴,它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不仅提出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而且在物质生产中看到了在产品的背后隐藏着人和人的关系,实物只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存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这里讲的是劳动者自己同自己产品的关系,产品体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这里已经提出了非常接近“生产关系”的思想,是实现历史观变革过程中在理论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突破。

列宁十分重视这一思想,认为这一段话极富有代表性,因为它表明马克思是如何接近自己的整个“体系”(如果可以用这个名词的话)的基本思想的,——即如何接近生产的社会关系这个思想的。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生产关系的思想已经形成。书中提到的“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实际上是指生产关系。这本书在几个地方也使用了生产关系概念,但这一概念尚未定型化。把生产关系赋予科学的精确的含义是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

 3.人的本质的初步论述和“精神生产”概念的提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他的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是同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把自我意识看作人的唯一的存在方式,并且不受任何实物世界的约束。马克思恩格斯针锋相对地提出,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

“实物世界”的表面意思为“物品”或“对象”,从这段文章的行文来看,含有人化自然的“对象”,实际上指的产品或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把它同历史的发展、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的。在这本书中包含着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必须从现实的人生活的现实实物世界出发来认识人及其本质。实际上现实的人就是生活在世界上的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的人,并受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第二、指出人与产品、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现实的人实际上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第三、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是不同的。马克思指出,18世纪的人不会是古代共和国的人,正像他的经济状况和工业状况不是古代的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还第一次提出了“精神生产”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精神生产领域和物质生产领域一样,在确定精神作品的规模、结构和布局时,需要考虑生产该作品所必需的时间。在这里,马克思思格斯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精神生产的内涵及其特征。然而,精神生产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范畴,已经闪烁在书中了。这点是不应被人忽视的。

4.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布鲁诺·鲍威尔制造的“精神”和“群众”的对立,是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核心。在布鲁诺·鲍威尔看来,无论哪一个时代,历史都是由威严的‘笔’预先规定了的,应当由笔来解决其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尖锐地揭露了布鲁诺·鲍威尔一伙宣扬英雄史观的实质,指出他们把群众看成是消极的因素,而把精神、批判、布鲁诺先生及其伙伴看作是产生一切历史行动的积极因素,改造社会的事业被他们归结为批判的批判的大脑活动,摆脱了群众和物质利益的“纯粹的观念”被认作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把思想、利益和群众割裂开来的观点,阐明了思想对物质生活的依赖及其能动作用。马克思指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所说的“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的秩序”,这是因为思想不是独立的社会力量,而只是现存的社会关系、需要和利益的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错误观点时指出,绝对批判谴责过去的全部历史,因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绝对的批判幻想推翻群众的历史,并打算用批判的历史取而代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概括了人民群众参加社会历史活动的一条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愈向前发展,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作用将越大。马克思当年的这一理论发现,已日益为社会发展客观进程所证实,它是一条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规律。

5.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布鲁诺·鲍威尔等人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待无产阶级的态度上。布鲁诺·鲍威尔认为,工人之所以什么也没有制造,是因为工人没有头脑,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始终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的某种单一的东西,是平凡的工作,而为了创造这一切,就需要某种比工人的意志更强有力的意志。针对布鲁诺·鲍威尔的谬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在一定意义上,工人甚至创造了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无产者和资产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历史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世界产生的,作为私有制来说,作为富有来说,不能不保持自身的存在,因而也就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无产阶级的存在,这是对立的肯定方面,是得到自我满足的私有制,相反地,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来说,不能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能不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私有制。这是对立的否定方面,是对立内部的不安,是已被消灭的并且正在消灭自身的私有制。所以,私有制的灭亡是它自身内部固有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也是历史运动的必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根源于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他们指出:无产阶级不是白白地经受了劳动那种严酷的但是能把人锻炼成钢铁的教育的,它的目的和它的任务已由它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的整个结构最明显地无可辩驳地预示出来了,如果它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如果它不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这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消灭私有制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解放包括全人类的解放的思想。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众多方面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重要突破。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在论证上还有局限性,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

三、重点提示

《神圣家族》这篇论著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在这部论战性的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战斗唯物主义者的姿态,对《文学总汇报》的布鲁诺·鲍威尔一伙的“自我意识”哲学进行了无情的致命的批判。第二,它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一部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著作。《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一个阶段的精神产品。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完成世界观转变的基础上,对新世界观的思想体系进行全面探索。《神圣家族》是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的实现历史观重大突破的一部著作,所以,它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成熟到成熟过程的论著。第三,这本书基本上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但它所涉及到的领域却比较广泛,涉及到哲学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文学、美学,等等,许多学科都可以从中吸取一定的营养。比如,在这本书中马克思表述的价值观点,是探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第五章和第八章是研究马克思早期文学、美学的重要文献;第六章对法国唯物主义的历史的系统地阐述,提供了研究西方哲学史的许多重要观点。然而从全书来看,唯物史观的探讨仍然占主要的地位,因而必须弄清这一论著中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从而为弄清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哲学思想奠定基础。

这篇论著的第七章关于“批判的批判的通讯”中,有几个概念需要特别注意。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文学总汇报》以外的群众及群众的代表同《文学总汇报》的通讯,来进一步揭露青年黑格尔家族同群众的关系。通过一些通讯中暴露的具体事实和材料,讽刺和嘲笑神圣家族这一伙人。“神圣家族”根据人们对《文学总汇报》的态度,把群众划分为“批判的群众”、“非批判的群众”、“非批判的批判的群众”,等等。

批判的群众指的是“在它自己内部形成一种群众”,同意和拥护《文学总汇报》》的观点,主要是批判的批判的记者。他们“执行和证实批判的预言”,“充当批判的名言的永不休止的回音”。批判的批判认为自己是绝对的主体,绝对的主体需要崇拜,而真正的崇拜则需要第三者,即信仰绝对主体的个人。因此,沙洛顿堡的神圣家族从它的记者们那里受到它所应受的崇拜。

“非批判的群众”是指完全反对《文学总汇报》观点的群众。为了证明群众和批判之间有真正的纷争,必须要有“非批判的群众”的记者,必须要有群众派往批判的批判的真正的使节。

非批判的批判的群众指布鲁诺·鲍威尔集团以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群众,即“柏林学社”的这一伙人。马克思通过记者的通讯,讽刺、挖苦布鲁诺·鲍威尔为自己建立起一个神圣家族,批判家摆脱了一切人间的激情,他成了一个神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