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赵家堡

  赵家堡位于中国福建省漳浦县湖西乡硕高山(盆地中的丘陵),距漳州市漳浦城关东北30多公里(亦名赵家城)。为南宋末年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的十代裔孙、明代隆庆五年进士赵范于明朝时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所兴建的建筑群,其子赵义于崇祯七年扩建,该建筑为一具防御性能的园林式居民城,由于旧志称“官建”的为城,“私建”的为堡,故称它为赵家堡。其建筑仿造宋朝故都汴京建造。

目前居住赵姓皇室后裔家族700余人。它是宋朝灭亡后,赵家皇族后裔在元兵追杀下隐姓埋名,立意聚族而居的建筑群;是为思慕祖宗帝业,仿北宋古都开封布局建造的防寇城堡,是现存世界上唯一的灭国王族建居的城堡。 赵若和是宋太祖赵匡胤三弟、魏王赵廷美十代孙,他的曾祖赵彦卿(魏王第七代孙),于“靖康之变”时从开封迁移入闽,居福州凤凰桥(今福州市城门乡林浦村),生子赛夫、寤夫。赛夫生时;寤夫生时、时。时于理宗时封宜亭侯,生若和。理宗之子度宗崩于咸淳十年(1265年),仅三十多岁,遗下三个年幼的皇子:全皇后生的赵显继皇位,是为恭帝,翌年(南宋德祐元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杭州,谢太皇太后率全皇后及幼帝投降,全皇后与幼帝被挟北去。大臣们拥杨淑妃生的皇子赵昰在福州称帝,改元景炎,尊杨淑妃为太后。那时,生于福州的赵若和年方十四,被封为闽冲郡王,随小朝廷南迁。翌年,赵昰病逝于广东浅湾,俞修容生的皇子赵昺继承皇位,改元祥兴。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在崖山决战时败亡,杨太后于投海前,命侍臣黄材及宣慰使许达甫砍断钉连各船的铁缆,率十六船突围,欲到福州图谋恢复。遇飓风,只剩四船没有沉没,来到浯屿海面,又丢失了杠具,只得在银坑(即白坑,今属龙海市港尾镇)登陆。许达甫去东泗(今龙海市东泗乡)。黄侍臣假称是遇海难的商人,栖身银坑,赵若和隐匿在他户内,假冒黄姓。后为避元朝追缉,赵若和移居佛昙积美(锡尾),仍假冒黄姓。 

  明洪武年间,赵家被人以同姓通婚罪告发,公堂上献出族谱,洪武御赐复姓。明万历年间,赵若和的十世孙赵范于隆庆五年登进士第,历任无为州、磁州知州,浙江按察副使、户部郎中等官。归休后,归休回乡时,有感于沿海地区倭患猖獗,从佛昙迁居官塘(今湖西乡硕高山。迁居的原因,民间传说是受逼于佛昙杨姓,而赵范在《硕高筑堡记》里说是避海寇之患),遂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仿照北宋故都开封府的立意布局,造建了完璧楼及内城。万历四十七年赵范之子赵义亦进士及第,官至文华殿中书舍人,又根据北宋、南宋两京都建筑布局与格调,扩建了外城,始成现今规模。周围长约一公里半,面积约半平方里。 赵家堡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建堡,历时二十年方才完工。城堡仿北宋京城汴京式样修建,历史上的汴京设有外城、内城和大内三重,赵家城也设置了外城、内城和完璧楼三重。赵家堡占地135亩,平面基本呈方形。

  “完璧楼”及其环卫土堡俗称“内城”,建有主楼“完璧楼”。赵范选址硕高山(湖西盆地上一座近溪的丘陵上),最先是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建成一座用条石砌基的三合土墙体方形三层楼,楼高13.6米,周长22米,一至二层内部分为10间,每间开一个石框小窗,内侧宽0.4米,外侧宽仅0.05米,利于向外放枪射箭,而外面很难将箭和子弹射进去。三层为统厅,没有分间,四周共开18个开阔的方窗。天井深1.2米,边角筑下水道一条,宽0.6米,高度1.2米,据说可以于受围困时作通外面隐闭处的暗道使用,但有人试走十多米便发现有条石横阻,只能通水。

 

  堡内建完璧楼,完璧楼分为三层四合式四方楼,呈回字。高20米,占地484多平方米,每层16间,共48间,楼门上镌刻着“完璧楼”三字,取“完璧归赵”之意。楼外环以石基土堡,三合土堡墙高6米,宽2米多,上有垛口。完璧楼门朝西,石构双层,内层券顶,外层平顶,厚1.2米。劈大榕树整块为门板,厚0.12米。门额是一块青石匾,阴刻行书“完璧楼”三大字,“璧”字写得很别致,上边的“辟”写得特别大,下边的“玉”写成“王”,躲在“辛”的下面。完璧楼的对面建一座二层小楼,两座楼之间是7米宽的平台,两侧各用一列平房与两楼相接,构成四合院,院中有水井。

  赵范建两组五进府第于此城外的西边,四座同式五进府第并列,每进一厅二房,每进之间都是天井和两边庑廊。最后一进为二层楼。东边的一组两边各加厢房一列。西边的一组只有一列西厢房。两组府第紧紧相连。府第座西向东,门前置石盾一对,又置石狮一对,助长气势。前面用石板铺路,长128米,外铺石埕,面积1030平方米。立旗竿座四座。府第前方右边建“父子大夫”石牌坊一座。赵范病逝于万历四十五年正月,享寿74岁。他的儿子赵义,字公瑞,号辑卿,以父荫为太学生,任文华殿中书舍人不久便回家。他感到父亲所建城堡太小,尤其是府第在城外,一旦发生寇乱,无法保护,便于万历四十七年二月报请漳浦县转漳州府转经漳南道批准,续建外城,将父亲所建府第及其他建筑物及大片空地一概围在城内。赵义又对府第加以扩建,建成五座五进府第,每座30间,共150间,俗称“官厅”。每座第5进为2层楼,系内眷住宅,现仍保存完好。这是外城的主体建筑,位于全城的正中心,坐南朝北。官厅正门前近1米的门坎,和一边雕刻游龙,一边雕刻飞凤的一对青石门鼓

  赵义在空地上建造园林,命名为“松竹村”,请晋江书法家张瑞图写匾,制成石门额。赵义建了读书处“辑卿小院”,又建佛庵,雕石佛像,造七级“聚佛宝塔”,并建武庙、城隍庙、土地庙、禹王庙,置禹王碑。辟府第中座正厅为近祖祠堂,增建志堂、忠堂、惠堂等三座祠堂,祀自宋朝以来列祖列宗。订制度保存赵若和遗下的赵宋十八朝皇帝像,每年正月十五日取出朝拜一次,接纳族外群众观瞻。

  府第前面建有内外两个荷花池,内池西侧建“汴派桥”,仿北宋故都开封的潘杨二湖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拱桥而造;池东侧建六座同式五开间堂屋及“辑卿小院”、“读书处”、武庙等建筑,池西侧小山上建有佛庙、聚佛宝塔、摹自禹碑的岣嵝碑等,有“悟石”、“读书处”、“云巢”、“咫尺玄门”等石刻,其中,“墨池”碑高1.56米,宽0.68米,字高0.5米,宽0.45米,乃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蒂的手迹拓刻,属稀世珍品;禹碑又称“岣嵝碑”,全文77字,记载大禹治水功绩,其篆书高古难识,全国同类碑记仅存3处。

  外城周长1062米,依山势起伏,南高北低。城墙双边用条石砌筑,中间填土,厚2.5米左右,高6.2米,厚0.8米,周长222米,面积6亩。城堡外墙四门只开三城门。北门为正门,却称为西门,外加瓮城,立有赵范“硕高筑堡记”碑。石门额镌“硕高居胜”四大字。西门称为南门,面向丹山(灶山),门额“丹鼎钟祥”。门洞只有1.2米宽,由于门前是山,无路可通外界,建成后便用条石堵死。传说,此门之所以不通是寓意南宋王朝南逃后灭亡,其后裔向南无路可走才北返至此。只有东门方位基本准确,门额“东方钜障”。东门内有百米石街,天井中筑一条地道通东门外。四门中独北门没有题额。

  现在,赵家堡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逐步修复。

 

宋故都汴京的一切大都被复制于赵家城中。汴京城里有一座著名的铁塔,赵家堡里也建造了一座石塔,叫聚佛宝塔,只不过高度只是铁塔的十分之一。

完璧楼门朝西,石构双层,内层券顶,外层平顶,厚1.2米。劈大榕树整块为门板,厚0.12米。门额是一块青石匾,阴刻行书“完璧楼”三大字,“璧”字写得很别致,上边的“辟”写得特别大,下边的“玉”写成“王”,躲在“辛”的下面。“楼”字则把右上部分“米”字草书写成“宋”字,又与“女”字联成一个“安”字,表示宋裔子孙能够在此安居乐业,发扬光大。

漳州赵家堡 汴派桥

  汴派桥。开封(旧汴京)自龙亭公园的午朝门以北,有一条南北大道将两个大湖隔开。路东的湖叫潘家湖,路西的湖叫杨家湖。两湖有水道相通,但东湖水浑浊,西湖水清辙,据传说,这是因为东湖原是北宋太师潘仁美的住宅,而潘是宋朝奸佞,谗言误国,故而潘湖水浊;西湖原是宋朝名将杨业住宅,而杨家满门忠良,赤胆保国,故而杨湖水清,尽管两湖中有水道相连结,但一忠一奸,泾渭公明,所以湖水相连而水质不同。

  在赵家堡里,莲花二池了代替潘杨二湖,在莲花池中建有类似杨潘二湖中间的石桥。建造者惟恐世人不理解其苦心,还在石桥上刻有“汴派桥”三个大字。汴派桥是按“清明上河图”仿制的,桥以平板桥和拱桥组成,建有六角凉亭。形式独特,别具一格,桥名寓意“汴派流芳”,表明其家族“派出于赵宋,其为帝王正传,不于诸赵溷也”。

禹碑:或称佝偻碑,神禹碑,原位于衡山碧云峰,南北朝时传于世,唐宋间韩愈,刘禹锡,苏东坡,朱熹、明杨慎等均先后寻找、研究过,一般认为系为大禹治水表功的石刻,或认为系越王朱句所刻,南宋时刻本传于世,摹于岳麓书院,赵义仿开封有禹王台的立意,建禹庙,树禹碑于庙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