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酋豪纵横计 江湖恩怨情—台湾地方派系势力综览》之二 基隆市

  基隆位于台湾东北角,历史上曾经是万商云集的重要港口。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桃园机场的建成、中山高速公路的开通,基隆港的海运枢纽地位受到冲击,逐渐成为单纯的货运码头。一度有消息说,未来台北市县将合并,基隆可能并入“大台北市”,因此,许多人迁往台北,使基隆的人口成长停滞,市政建设受到影响。虽然基隆是台湾的五个“省辖市”之一,但是经济繁荣的程度不一定比得上北部几个县辖下的乡、镇、市。正如现任基隆市“市长”李进勇所说的,三十多年前是“台湾头”的基隆,现在在各项建设方面成为“台湾尾”。在某种程度上,基隆并不具备产生强有力的地方派系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双峰并峙谢与苏

  1950年,湖南籍的谢贯一当选基隆市第一任民选“市长”,前“省议员”谢清云、前“市议会议长”蔡火炮等人是他的支持者。以日据时代成立的“文艺协会”为基础的所谓“文协派”则支持苏德良,成员包括前“省议员”张振生以及蔡炳煌、林金生等人。

  1960年,谢贯一卸任离开基隆,谢清云成为谢派首领,谢清云后来在“省政府委员”任内病故,他的儿子谢修平便继承了他的地位。谢修平曾任“省议员”、基隆市“议会议长”、二届“国大代表”,他的经济基础是基隆第二信用合作社(简称基隆二信)和国扬建设。基隆二信本是颜家的颜沧海所有,因经营不善,为谢家父子接收。1987年,谢修平以三功兴公司和三功投资公司的名义,取得上市公司国扬建设公司的经营权,由他的妻子谢林曼丽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前“省议员”王玲惠、前“监察委员”谢昆山、高雄陈家的陈田钰等人是主要股东。谢修平以基隆二信的经济力量积极介入政治,成为脚踏基隆市政界、商界的大老。

基隆謝家關係圖

  基隆另一传统的地方派系是苏派。苏派元老苏德良于1965年接替了在任内去世的“市长”林番王的位置。之后,又担任了第六届“市长”。苏派阵营中有前“立委”张坚华、前“市长”张春熙、前“国大代表”杨思勤、前“省议员”刘文雄等人。苏派在苏德良卧病后,日渐衰落。

“市长”派系共消长

  1972年,陈正雄担任基隆“市长”。陈正雄出身谢派,也得到了苏派的支持。他连任两届“市长”,任内培养了自己的派系力量。陈正雄卸任后,迁居台北,但仍指挥派系人马,抵制新任“市长”张春熙。为对抗陈派,谢修平决定联合苏派,他时常以晚辈身份拜访苏德良,谢苏两派化敌为友。1985年第十届“市长”选举前,两派商定联合支持张春熙连任,到第十一届“市长”选举时,两派共同为谢修平抬轿。然而事与愿违。四年后,谢修平败给林水木。现在,陈派的影响力趋于消失。

  出身苏派的张春熙从1981年起连任两届“市长”。他承续了苏派的政治资源,苏派为张派所取代。1995年,三届“立委”选举。已经四次连任的张派大将张坚华放弃争取连任的机会,准备让杨思勤延续派系香火,结果未能如愿。“省议员”刘文雄也是张派主要人物,他是浙江温州人。1995年4月,因涉及彰化银行超贷案被台北地方法院以共同欺诈未遂罪,判处徒刑十个月。1997年,他参选“市长”失利。

  张春熙之后,林水木担任“市长”。在陈正雄担任“市长”时,他有意安排同一派系的“省议员”柯水源接替他的位子,但柯水源未被国民党提名,一气之下,连“省议员”也不选了,结果让林水木脱颖而出,由“市议员”升为“省议员”,最后入主“市政府”。而柯水源沉寂了一段时间后,1991年复出,当选二届“国大代表”。林水木在“市长”任内,也发展自己的势力,产生了新的派系—林派。林水木的妻子徐少萍于1995年当选三届“立委”。

基隆前市長林水木 游明煌攝(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基隆市的民进党内部分为两大派系。一派是以前“国大代表”王拓为首,另一派以现任“市长”李进勇为主导人物。王拓是台湾著名作家,曾因“美丽岛事件”被捕。他擅长谋略策划,组织能力强,辩才无碍,但是两次参选“市长”失利。李进勇参加1997年“市长”竞选时,竞争者中不仅仅有国民党人,还有同属民进党的战友--前“省议员”周沧渊、“省议员”程惠卿等人。经过一番协调、整合,王拓、程惠卿等人表示支持李进勇。李进勇抓住了基隆市民人心思变的心理,一举攻下国民党执政32年的基隆市。

  基隆市的地方派系不象其他县市的派系那样,是由地缘、家族关系或者是由某一种利益关系结合在一起,而且派系界限分明。基隆市的地方派系多数以政治利益为基础,派系的成员不会固守阵地,长久属于一个派系,派系之间界限模糊,互动微妙。

  基隆多雨,素有“雨港”之称。有人说,基隆因多雨不得天时,又因多山不得地利,唯一使基隆安定的就是人和。诚然,基隆的派系对立虽不象南部某些县市那样剑拔弩张,但也很难谈得上是真正的人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