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十八路诸候会盟情节败笔析(2010年5月)

 一、曹操大张旗鼓矫诏

曹操矫诏就矫诏了,还广而告之,“我矫诏了!我矫诏了!”。

为什么要矫诏?因为董卓残暴无道,十八路诸候讨伐董卓,但是皇帝在董卓的手里攥着,没办法命令各地官员进京勤王。没有皇帝的命令,地方官怎么可以擅自调动军马,进京剿贼呢?因此,十八路诸候的行为有正当性,但无合法性。矫诏就是借皇帝的名义起草诏书,皇帝本人不一定知情。矫诏使讨伐董卓的行动具备了正当性和合法性,正所谓师出有名,名正言顺。矫诏同一般诏书的本质区别在于“矫”,也就是假的诏书,这种假是可以做不可以说,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否则就失去了合法性,而且矫诏也是重罪。如果当众承认自己矫诏,也就是承认自己假造皇帝命令(这应该算自首情节)。试想一下,众诸候正在为师出无名犯愁,也许有人也正在谋划矫诏。这时候曹某人来了,说我带了皇帝的诏书来了。众人大喜过望,“好啊,好啊,我们正可以借此号令天下。” 于是,曹某人展开诏书,念了一通,最后说:“我可以明白地告诉大家,这诏书是我写的,是假的诏书!”于是,讨伐董卓的行为是曹某人假借皇帝的命令发动的消息(注意:不是皇帝命令各地诸候讨伐董卓的消息)传遍天下,各地官员都知道他们接到的通知是假的,你说他们怎么办?谁会认你假诏书啊!而董卓不大喜过望才怪,皇帝在我这好好的,你搞假诏书,这不是谋反吗?想干什么?是不是想篡位啊!

所以说,矫诏就象一层窗户纸,大家朦朦胧胧的,虚虚实实的,谁都当真,谁都不当真。如果有人特别是始作俑者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那还耍什么?那何必还费那个劲搞诏书?搞了也白搞,直接起兵就是了。

二、刘关张有什么资本入盟

在《三国演义》原著中,刘备、关羽、张飞是以公孙瓒的属下的身份参加十八路诸候会盟大会的。新版《三国》则砍去刘关张三人拉着一只队伍加入公孙瓒的部队的情节,改成三人直接闯关入盟。注意听刘备的口气,口口声声要入盟,入盟的意思是要和各诸候结盟,和他们平起平坐,似乎不是参军的意思。

编剧安排刘关张三人不带一兵一卒直接闯关入盟,可能考虑刘备是汉朝皇室后裔,可以搞特殊化。(画外音)刘备:我虽然没有一兵一卒,但我是中山靖王之后,诸候应该给我一席之地,让我当当领导。

可是刘备为什么那么自信大家一定相信他不是冒牌货,那时候可没有DNA鉴定,刘备也没有族谱之类的身份证明(其实深究起来,族谱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而且诸候中似乎没有人认识他(原著中对刘备来历比较清楚的公孙瓒这时候成了打酱油的),会场上不也有人说了吗?谁知道他是不是假的。再说了,如果三人自信凭武功高强,可以坐上主席台,那么在关二爷温酒斩华雄之前,谁知道他们真本事啊?所以,搞不清楚刘关张三人有什么资本大摇大摆要入盟?要兵没兵,要钱没钱,要粮没粮,就凭着口说无凭的皇帝亲戚的名头,所以,按常理推测,刘关张只能投军,只能从普通一兵做起,怎么能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入盟!我要当领导。”

三、刘关张能入盟吗?

情节大意:城外,刘关张三人施施然而来。守城士兵拦下了他们:“干什么的?”三人说:“我要入盟,参加诸候大会。” 守城士兵:“去,去,去。”编导似乎不屑于守城士兵以貌取人的态度。实际上,守城士兵的反应是正常的。

试想一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正集结一处,准备攻打伊拉克。各国司令在一起开会,商讨进攻方略。这时军营门外走来三人,英气逼人,都带着兵器,说:“我们三个一伙的,我要加入指挥部。”卫兵应该什么反应?

1.立刻恭迎他们进入指挥部,各国司令官起立欢迎。——周星星也想不出这样的无厘头情节。

2.卫兵想:哇噻,今天一下来了三个犀利哥,叉出去!——合情合理的反应。

3.卫兵一脸戒备:这三个想干什么?什么证明都没有,不是来参军,却想进指挥部,还带着兵器,不会是恐怖分子吧?不会是传说中的人肉炸弹吧?太嚣张了吧!——把三人送进关塔摩那战俘营去。

从常理来推测,后面两种反应应该是正常的,因此,守城士兵不应该被丑化,只能说刘关张三个做事欠考虑,眼高手低,不掂量掂量自己的资本,就想当将军。当然守城士兵态度可以缓和一些,应该和颜悦色地说:“对不起,指挥部正在开会,不能随便进入。如果想报名参军,请往这边走。”

从十八路诸候会盟、刘关张入盟这一集来看,编导对《三国》的改编,都是不合逻辑,有违常理,用一句歇后语总结,就是:高山打鼓——不通不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