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播放前,精美的剧照、片花以及强大的宣传攻势,让我对这部电视剧充满期待。但是看了几集,我想说的这实际上是一部包装华丽的娱乐剧。虽然看上去气势恢宏,但内里同那些肥皂剧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如果想从中领略三国时代的风采和神韵,那还是走人吧。
一、《三国》为什么要这么拍?
在拍摄《三国》的过程中,编导都表示要根据《三国志》改编和拍摄,而不是根据《三国演义》,因此,《三国》的编导等于重新创作了一部电视版的《三国演义》。但是,无论是改编还是重新演绎,都应当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情合理的演绎,不胡编乱造,不能背离作品主题。
(一)重拍《三国》就是要改编和重新演绎
《三国》有不少雷人的地方,比如台词以及大量的现代人用语,有的帖子还通过考证指出《三国》的服饰、兵器、盔甲等道具的错误,相比较情节的改编而言,这些还不是致命伤。(当然,象剧照中赫然出现“蜀”的旗帜,就是不可原谅的低级错误。)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拍摄和翻拍历史剧都要对历史进行改编,也就是对故事情节作重新编排和演绎,这符合文艺创作的规律和要求,否则,就成了历史纪录片了,因此,编导的改编和重新演绎亦在情理中,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改,怎么拍?
(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和再创作
新拍的《三国》如果不进行再创作,那它顶多就是央视版《三国演义》的升级版,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没什么吸引力,投资方估计也收不回成本。而新版《三国》最让人不可原谅的是,为了迎合市场,对利润的追求导致编导对故事情节的改编和创作误入媚俗岐途。
从一些报道来看,《三国》增加了不少感情戏,象貂婵和吕布、刘备和孙尚香等人的感情纠葛,但是,三国时代是群雄逐鹿、纵横天下的时代,是一段充满英雄忠义气慨、充满权谋智慧的历史,过多地纠缠于儿女情长,无疑大大削弱了三国时代的主题。当然,我也不反对增加一些感情戏,但点到即止便可。如果要想表达爱情力量的伟大、人性的复杂等主题,那倒不如拍《吕布与貂婵》、《凤仪亭》、《三国情史》、《蜀吴情仇》之类的影视剧。刚才看到一些剧透,新版《三国》居然还有陆逊和孙尚香的恋情,因为还没看到这部分,不知是真是假(可能有人故意恶搞),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情节,估计要雷倒一大片。
为什么要给这么一部充满阳刚气的历史战争剧涂脂抹粉,使之带着浓浓的脂粉色呢?窃以为,其背后推手是商业资本力量和商业利润的考量。央视版《三国演义》拍摄年代是在上个世纪末,那个时候影视剧拍摄的渗透还不深。在我印象中,央视拍四大名著,主要是为了传播中华文化。建国这么多年了,四大名著还只停留在纸面上,把四大名著搬上银屏,算是给历史一个交代,至于赚不赚钱,倒还在其次。拍《红楼梦》时,专门培训演员,请专家给演员上课(好象培训了一年);《三国演义》的道具、服饰等等都透露着对历史的尊重和严谨;《西游记》剧组游遍全国名山大川,把全中国最美的景色搜罗其中;至于《水浒传》,是四大名著最晚投拍的一部,虽然我们看到的是残缺的一百单八将,但是精气神还保留了一些。总体来说,当年拍四大名著,是一项不计成本的文化工程。
现在,翻拍旧剧,最主要的目的是收回成本,要赚钱,而利润的关键在于收视率。四大名著只是一个名头,一个吸引人的招牌而已,至于内里卖什么菜,要看观众的口味了,要看投资商的取舍了,因此,花时间考证,花时间培训演员,还不如搞选秀,弄一些噱头,把声势搞大,先把观众眼球吸引过来再说,为提高收视率做铺垫。不仅仅是四大名著,就是历史革命剧,也是为了制造卖点,大肆篡改,可以是说是挂羊皮卖狗肉。如果自己创作一部电视剧,要打开知名度,比较困难,不如自己按照观众的口味重新创作一部电视剧,然后安上原著中的人名,借原著的名声卖自己的作品。
那怎么扩大观众基础,提高收视率呢?新版《三国》就从以下方面着手:
1.增加感情戏。除了男性观众外,要争取女性观众,而女性观众是不爱看打打杀杀的武戏,而爱看哭哭啼啼的感情戏。
2.服饰电游化。现在70后、80后、90后多数人是在三国电子游戏的陪伴下成长的,这一部分的观众群不能忽略。
这样这比较好解释为什么要加上那么多感情戏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披头散发了(看看三国电游里一些人物的造型就明白了)。
因此,我们不要相信编导的侃侃而谈,“在书中可能就是几句话,我会把它发展出来,让它枝繁叶茂。”“只是它长三寸,我给它长五寸,长饱满。”得了吧,什么“枝繁叶茂”,“长饱满”,那是商业资本喂的,是投资商喂的。就象栽盆景一样,怎么长,要长成什么样子,那要合他们的口味。
这里顺便说一句,早先报道说《三国》编剧是朱苏进,我就觉得不对劲。他编的《鸦片战争》中生硬地加了一段感情戏,《康熙大帝》看似热闹,实则硬伤连连,是戴着历史正剧面目的戏说剧(这种历史正剧最可怕,明白写戏说,大家看看就算了,而这种伪历史正剧让很多人以为剧中情节就是历史事实)。再看此人学历,小学辍学。这里丝毫没有贬低他的意思,相反我还很佩服他,学历不高,但写了不少畅销书,应该说也是一个奇才,很有写作天份。不过,我觉得编历史剧还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学历太低,对历史的感悟容易流于肤浅。如果他去编军旅剧或者时尚剧,我想应该还是很好看的。
三、三国故事要怎么拍?
央视版《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尊重史实,创作态度严谨,中规中矩,但太过于忠实原著,节奏不够紧凑,而且受制于当时的资金、技术条件、拍摄水平,战争场面不够精彩,武戏象摆POSE;尤其不能容忍的是一个英气勃发的赵云居然变了几次身;……。因此,央视版《三国演义》虽然不得神髓,但还不至荒腔走板。
时至今日,影视剧的拍摄技术、拍摄手法都进步了很多,而且投资方财大气粗,在这种背景下,新版《三国》最大的看点便在于宏大的战争场面、武戏、精致的画面以及3D技术的运用等等,最大的败笔在于编剧,如果在不偏离三国争霸这个时代主题的前提下创新创作思路,比如颠覆“尊刘抑曹”观念,把曹操当主角,删减十常侍乱政、黄巾军起义等情节,等等,那还有可取之处,最大的败笔便是媚俗,为迎合市场,随心所欲地编排剧情,走煽情路线。我们不反对演绎历史,但反对庸俗地演绎历史。
在我心目中,如果能把央视版《三国演义》的严谨(当然不能太拖沓)和新版《三国》的资金、拍摄技术结合起来,那将是一部形神兼备的三国历史剧。
问题是,如果不在剧情上搞些新奇而又离谱的花样,这样拍出来的戏有人看吗?投资商能收回成本吗?拍历史剧有没有一条既严谨、又好看、又卖座的路子呢?
我不由想起HBO前几年拍的历史剧《罗马》、Showtime的《都铎王朝》。这几部戏或多或少都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但都给人比较真实的感觉,引人入胜。在《罗马》一剧,当看到恺撒和日后刺杀他的布鲁斯特的母亲有一段感情纠葛时,我就在想,这段故事不知道是不是虚构的,如果要换成中国编剧,肯定要大做文章,银屏要电闪雷鸣、地动山揺了。在《罗马》中,编导在这一节上并没有浪费太多的笔墨,一带而过。《都铎王朝》则完完全全讲的是亨利八世和六个王后的故事,因为第4季还没有播完,现在估计全剧只有约40集的篇幅,整个片子虽然看着比较压抑,但也比较精彩。在亨利八世的感情史外,还反映了英国16世纪宗教改革、农民起义、宫廷政争等情节,戏剧张力十足。要在我们这,这么好的题材不好好利用,不使劲煽情,不说尽一切肉麻话,不赚足观众的眼泪,不拍个百来集,就说不过去了.
这些电视剧篇幅不是很长,虽然也有不少你侬我侬、卿卿我我的情节,但不煽情,语言不肉麻、不雷人,同样也是精彩纷呈,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拍呢?是不是中国观众和西方观众的口味不一样呢?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一部不媚俗、不煽情、不造作的中国历史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