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官渡之战观后感(2010年5月)

 这两天看《三国》官渡之战,谈些体会。

先来说一说《三国》的好话,免得那些愚忠《三国》的人不爽,说我不宽容、专门挑刺什么的。

一是战争场面确实拍出气势,天昏地暗,战车滚滚,箭雨纷飞,的确有点史诗大片的味道,不管怎么说,这点不能否认。当然,我还是坚持我自己的观点,从整体上看,《三国》还不能说是史诗剧,不能算是一部理想的电视剧,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本文后半部分对“连环奸计”的分析就知道了。

也许有的三国迷会考证出这个什么阵、什么阵的,还有什么兵器什么的,历史上没有,古代打仗不是这样打法的,等等,对于这种痴迷三国的观众和他们的观点,我们应该抱宽容、欣赏的态度。我也是文史科班出身的,他们帖子里讲的那些道道,有的我还真不知道。看他们的帖子,增长了不少知识,受益匪浅。但如果借此把《三国》批得一无是处,我也不赞同。《说岳全传》、《隋唐演义》、《杨家将》等等,里面这个阵那个阵,也很精彩,历史上确有书里描写的那些阵法、那些兵器吗?如果以兵器、阵法是不是符合史实来判断文艺作品的成败,那中国古代战争演义小说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

二是不能接受但可以理解袁绍秘书班子被精简。原著袁绍手下秘书班子有一班厉害的谋士,在《三国》中被精简了,只剩下许攸、郭图、田丰等人。这让许多三国迷感到失望,他们希望《三国》能一一展现他们熟悉的人物,心情可以理解。说实话,我开头也很难接受这种事实,但从电视剧创作、欣赏和制作成本的角度来看,这种精简可以理解。毕竟在袁绍还不是三国的重头戏,这样安排减去了一些枝蔓。在原著中,田丰和沮授命运相似,因此可以在《三国》中合二为一。许攸是比较关键的人物,后面有用处,所以要留着。《三国》的郭图身上则有着逢纪的影子。

不能接受又不能理解的是曹操手下秘书班子被精简。《三国》主创团队强调曹操阵营是本剧主角,但不知曹操手下秘书班子为何也被精简了几个?象贾诩等,而且许多人喜爱的郭嘉的戏份也减掉了不少,曹操的幕僚们大多聪明睿智(除了蒋干),各具丰采。如果这样的干部队伍都保留着,不是更好地体现了曹操阵营人才济济、智士云集的优势和长处吗?不是更好体现了曹操爱惜人才、善于使用人才的智慧、气魄和风度吗?让这样一些聪明能干的干部下岗,真的是难以接受、难以理解。

三是一些情节如田丰之死这一段拍得比较成功。

现在谈谈非常不好的观感。

首先,官渡大战前,曹袁会面喝茶。

不知为什么,这种情节安排有点俗,是不是因为现在喝茶成了一种风尚,进而也成为一种创作的套路?

喝茶是有点俗套,但是两边金戈铁马,战旗猎猎,真个是“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而这边厢,两边主帅战前喝茶,画面拍起来也很美,虽然让人感觉有点矫情,但很有情调。

当许攸劝袁绍不要应邀前往喝茶时,袁绍不听,说什么这一战必将青史留名,一定要去。我心想,这一战,《三国》编导创作的这个袁绍真的是青史留名了,因为他和宋襄公一个腔调。

再一个,“连环奸计”。喝茶就喝茶,喝完拉倒,接着开打就是了,偏偏又来什么恶心的“连环奸计”。为什么说恶心呢?

“连环奸计”之一:奸商阴招让对手变傻。两边将士都在那里摩拳擦掌,等着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功立业,而两个主帅则在那有一搭没一搭地胡扯皮。最可恨那曹贼还把皇帝当筹码,只可怜袁本初象个受骗上当又无处维权的消费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将镜头切换到电脑城,然后,摘录一篇《电脑城奸商骗人招数全线大曝光》(http://itbbs。pconline。com。cn/notebook/9251068。html)。“1、奸商阴招第一式:报低价。招式精髓:奸商通常会对问价的顾客报出一个比成本价还要低的价格,吸引顾客留下,让顾客增加对其的信任度,在顾客付款订购机器后,再对顾客看中的机型万般丑化,告诉顾客此机有很多问题,让顾客打消购买此机型的欲望,最后再劝顾客加钱购买其他不熟的高价机型,以此谋取高额利润,此招在北方市场较为常见。”大家比较一下,这“连环奸计”之一是不是与奸商阴招第一式相似。其实再深思一下,这计谋放在曹操身上可能说明其足智多谋,还不能说明其奸,只是那袁绍倒是像没有经验的消费者,一点都不专业。

想想也是,要说袁绍,他还不是那种坐直升机上来的官二代,他是政治世家、贵族子弟出身,自己本身又是一方诸候,领兵打仗多年,多少也有点政治斗争经验和军事经验,反而为了那虚名,屁颠屁颠地跑过去和曹操喝茶。在谈判中,看不出曹操有没有诚意不说,还推杯换盏,呆了那么长时间,最后还舍不得走。作为统帅,在两军大战在际,连兵不厌诈、一鼓作气再衰三竭的道理都不懂,被曹贼骗得团团转,唬得一楞一楞的,不是自大得近乎白痴,就是弱智得近乎白痴。失败了活该,末了大骂曹操“巨奸”,没人同情你。

因此,同样是以少胜多的战例,《三国》编导创作的杯茶退袁军以及后面将要谈到的宫娥乱袁军将与秦末巨鹿之战、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和赤壁大战、南北朝时期的淝水之战齐名,留芳千古。

“连环奸计”之二:宫娥乱军心。

《三国》中,袁绍失败后,痛心疾首,总结出了一条教训,即是曹贼放出宫女乱我军心啊。当时他和曹操喝茶,曹操让宫女出列,借皇帝之名赐酒给袁军将士。

至于宫女怎么乱军心,电视剧倒是没有体现出来,不知是否有少儿不宜镜头?不过,既然曹操要有意乱袁军军心,也要派出文工团之类的大型演出团体,来一出“心连心”。区区十几个礼仪小姐,就乱了几十万将士的军心,莫不成是仙女下凡,魔力无边?几十万骁勇善战的王牌劲旅竟然在十几个仙女迤逦出阵献酒的攻势下,唏哩哗啦,军心大乱,当真是魔幻史诗巨片了。

这样看来,袁绍虽然弱智,但他懂得推卸责任,把自己指挥失误的责任推卸到连十几个宫女都抵挡不住的将士身上,这一点倒是和现在某些“有关部门”、“有关领导”的面目相似。在这样一个弱智、无能但知道如何推卸责任的统帅的指挥下,这样的军队焉能不败?

“连环奸计”之三:头晕目眩计。

这种利用日光使几十万将士同时暂时性失明的招术。看着眼熟,好象在哪一部影视剧见过。有网友指出电影《赤壁》、《倚天屠龙记》、《越光宝盒》里也用过类似的招术,不过《赤壁》用的是盾牌,《倚天屠龙记》里用的是锐金旗。不论武器有什么不同,其效果都是惊人地相似,就是使一支几十万人的部队同时集体暂时性失明,然后就站在那里挨刀挨枪挨箭。在集体暂时性失明的一瞬间,曹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飞过两军之间的宽阔地带,直扑袁军,袁绍军不乱阵脚才怪。

因此,袁绍的失败也是天意,不,是老天存心要灭他。

有的人可能会说,不能照搬《三国演义》原著或者按照史实来理解编剧的艺术构思和电视剧创作逻辑,请看清楚,我这篇短文根本没有拿《三国演义》里的官渡之战、历史上的官渡之战与《三国》的官渡之战相比,我只是就事论事,指出我觉得不合情理甚至是荒诞的一些情节和个人观感。

有人可能会说,曹操利用这些计谋以少胜多,击败强敌袁绍,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打败这种对手虚荣、无知、无能的对手,怎么说明曹操的雄才大略。《三国》的编导都是军旅出身,他们应该比我更了解军事谋略的应用,他们这样编自然有道理。我一直在用这种“专家就是权威”的观点强迫自己接受这种“连环奸计”的情节,无奈怎么都说服不了自己,你们说我是迂腐还是与时代脱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