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首次出现人物:
朗白尔——画家,本书男主角
孔多塞侯爵——法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
“獐头”——国王的警探
布里索——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吉伦特派”的领袖
马尔歇贝——社会名流,曾任法国国务大臣、首席文化检察官
巴纳夫——大革命时期政治活动家,君主立宪派领袖之一
苏菲·德·克鲁齐——孔多塞夫人
吕茜尔——科拉妮奥的朋友
夏利埃——激进的革命者,后成为里昂雅各宾派的领袖
拉法耶特侯爵——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美国总统华盛顿的好友)
朗白尔不在那屋里吗?是的,他不在。他去了哪里了呢?他去了德·孔多塞侯爵夫人的沙龙。
沙龙,即客厅的意思。这客厅不是居家生活的一般客厅,而是一种特定的社交场合。法国的沙龙大致起源于17世纪初,最初沙龙的主人是以风雅灵隽的有闲知识女性为主要成员的,以后,逐渐发展成为贵族男女和社会名流汇聚的社交场所。在那里,他们对时下的诗歌、小说和戏剧自由地进行评头品足,鉴赏争论,甚至对某些社会现象予以批评。长期以来,法国的沙龙走出了不少作家、哲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还培育出具有科学艺术权威的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到了法国大革命前夕,沙龙的性质有了变化,它们开始被染上了党派的政治色彩,差不多就是一个政治俱乐部的雏形;它们的成员早已不囿于名士淑媛,只要是有类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就可以加入聚会;他们聚集在沙龙里不再是单纯地高谈阔论文学艺术,关于社会变革的话题渐渐成为热门的主题,革命的思想火花就在其中不断闪耀。
那么,朗白尔怎么会参加孔多塞夫人的沙龙聚会的呢?我们按下暂且不表。先说朗白尔刚来到巴黎造币厂近旁的孔多塞夫人的沙龙,便看见孔多塞先生和几位沙龙的朋友站在沙龙门外,用身体挡着几个国王的警探,正在争辩着什么。
为首的一个已上了些岁数的警探,脑袋长得活像一颗獐头,他奸笑道:“自从国王下达了密札后,我们就一直在追踪夏利埃的线索,刚才我亲眼看见他躲进了你们的沙龙。”
“警探先生,您看走眼了吧?”孔多塞似乎在解一道新的数学题,蹙眉说:“夏利埃?他何许人?”
“獐头”道:“他原是里昂的一个神甫,被革除了神职,跑到巴黎来煽动什么革命。我早就认识他。他现在成了上帝的弃儿。”
孔多塞揶揄道:“既然是上帝的弃儿,您应当去问上帝,他老人家把那不幸的人打发到何处去了我们怎么会知道。这里聚集的都是些哲学家、艺术家,唯独没有上帝的弃儿。”
“獐头”斩钉截铁:“我敢肯定他就在你们这沙龙里!”
孔多塞冷笑着问“獐头”身旁的其他警探:“你们都认识那个上帝的弃儿夏利埃?”
那帮警探说:“不认识,但我们相信我们的头没认错人。”
孔多塞身后站出一位年轻男子,长脸,细眉,带着几分儒雅清秀,他叫布里索。他冷笑着问“獐头”:“要是沙龙里没有你们要找的人呢,你们该如何谢罪?”
“獐头”叫道:“不可能没有!我看见那个夏利埃就是跟着你跑进沙龙里去的!”
孔多塞身后又站出了一位,这回是一位老人。他对“獐头”正色道:“请您放尊重些,这里是孔多塞夫人的沙龙!孔多塞的名望您不会不知道吧,就是国王也敬重他;国王和王后还曾接见过孔多塞夫妇呢。您竟敢在此地撒野?”
“獐头”认识和了解这位老人,他叫马尔歇贝,曾任国王的国务大臣、首席文化检察官,在他任上,他宽容和放任“百科全书学派”著作的出版;十多年前又因反对国王解散最高法院而得罪王室,被迫隐退。虽然已经下野,但因他德昭望重,在上流社会仍有一定活动能量。孔多塞和马尔歇贝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知名度,弄不好还会联名向国王奏上一本,不是容易对付的。“獐头”意识到这点后,狂放的态度不得不收敛了些,凶相隐去,但奸笑仍本能地留在脸上。他瞧了瞧孔多塞这位带着学究气的中年男子,又瞅了瞅站在他身旁的一些年老的和年轻的沙龙朋友,看样子耍嘴皮子是耍不过他们老中青三代人了;要动武,还得找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獐头”从怀中取出一张淡黄色的羊皮纸,在人们面前晃了晃说:“看到了吗,这是国王亲手签署的密札,我是履行公事,不得不为啊。请各位让开一条路吧。”说完便欲带人闯入沙龙。
“等等!”布里索喝道:“你还没回答我的话,如果那个夏利埃根本没进这屋子,你们乱闯民宅该当何罪?”
“獐头”审视着布里索,嘴角的一丝奸笑倏然弥漫到了他眯缝的眼睑下,他的声音分贝不大,却充满讥诮:“啊,我想起来了,您不就是那个曾经被关进巴士底狱的布里索先生吗?出狱快有四五年了吧,怎么样,还在写文章骂宫廷和王后?也许巴士底狱的日子要比这沙龙的日子好过些?”
布里索轻蔑地一笑,说:“算你还有记性,还记得我是骂你主子的人。”
“獐头”说:“该我来问您,您辱骂宫廷、窝藏要犯,该当何罪?国法难容!”
布里索道:“王在法上,法徒有其虚名。至于窝藏要犯,那是你的无稽之谈。”
“好,那就让我们进屋子里说说清楚吧。”“獐头”对其手下警探一挥手,猛力推开布里索等人,闯进沙龙内。
那屋里究竟有没有“獐头”要抓的那个人?朗白尔也闹不明白。他观察到布里索那有些紧张的脸色,心里大致猜到了几分。他向布里索使眼色让他快离开这里,可是已经太晚了,布里索的身后已有警探监视并跟随着他。布里索无奈地随众人一起进入了屋内。
这是一个有套间的沙龙。沙龙外间的布置淡丽清雅,温馨可人。墙上挂着这沙龙的主持人孔多塞夫人那端庄典雅的肖像画,以及一些描绘圣经故事的油画。朗白尔每回进这屋子总有一种亲切感,墙上那孔多塞夫人的肖像正是他应孔多塞夫人之邀而画的。他还清晰地记得孔多塞夫人静静地坐在他的画廊里,安详地微笑,温柔地凝眸,似乎天生就是一位才貌出众的模特。朗白尔喜欢看孔多塞夫人那波光粼粼的眼睛,那里面仿佛蕴涵着许多无声的智慧的言语,暖人心房。
“獐头”带着警探在沙龙的外间没有找到夏利埃,便闯入里间。有一位男子正背朝着门外,端坐在里间的桌前奋笔疾书。他穿的是一件雪白的衬衣。“獐头”记得,他在沙龙外不远处看到,那个夏利埃随布里索躲进沙龙的时候穿的正是一件雪白的衬衣。现在,这个国王的猎物就在眼前快手到擒来了,他会为此受到王室的表彰,一路官运亨通,财源滚滚的。尽管国库已极度空虚,但国王和王后对于为他们效劳以稳固王权的臣民们还是舍得花钱的。无需多言,且看“獐头”雷厉风行上前一把揪住那白衬衣的后领并将那衣内之人拎起,他也不管那人“哎哟”急叫,只管自己不无得意地奸笑:“尊敬的夏利埃先生,等候您多时啦。”
“什么夏利埃先生?”那人战战兢兢地回过头来,一脸的无辜之状,竟把“獐头”搞懵了。
“你是谁?!”“獐头”吼道,一如在路边拾到一只鼓鼓囊囊的荷包打开一看全是手纸一般的懊恼。
那被揪着衣领的可怜人期期艾艾地说:“您,您先松手。”
“獐头”偏不松手,猛然把可怜人拽过身来,将自己的脸恶狠狠地凑到可怜人的鼻子尖,轻轻柔柔而暗含杀机地说:“说吧,您是谁?”
那可怜人倒并不怎么惧怕,还挺会调侃,也用轻柔的声调回答:“告诉您警探大人,我就是我,人称美男子。”
“獐头”压住怒火仔细盯了“美男子”一眼,觉得他还真对得起这个雅号,于是松了手,余怒未消地问:“你在这里干什么?”
“练字。”“美男子”拿起桌上的一支羽毛笔朝“獐头”比划着说:“您来瞧瞧,这几行字写得还不赖吧?”
“獐头”把头凑过去看了看,只见满纸重复写着这样两行字:“任何不为哲学家所启迪的社会,都会被江湖骗子所误导。”
“獐头”总觉得那字里行间在指桑骂槐,却又说不清道不明,他狐疑地望着“美男子”说:“这是你写的?”
“美男子”说:“这是巴纳夫先生写的,孔多塞先生说的。”
“獐头”问:“谁是巴纳夫先生?”
“美男子”笑道:“呵呵,我就是啊。愿听指教。”
“獐头”哭笑不得,忽然醒悟在此与巴纳夫胡搅蛮缠简直是中了他的奸计,忙丢下他扫视了一下四周,忽见前方还有一处比较隐蔽的小间,便三步并做两步奔了过去,使劲推门而入。可就在他推门而入的一刹那,那小间内发出了惊叫的女声:“啊——”
“獐头”瞧见,那杂乱地堆放和悬挂着各色服装的小间内,一位金发女郎正背对着他在镜子前换衣裳,刚好露出了一截玉色后背,她发现有男人闯入便惊叫起来。在她边上的长沙发上,并排坐着另外两位女子,她们似乎从促膝交谈之中突然被惊叫声震动,其中一位也跟着惶恐地尖叫了起来。
“獐头”连忙退身而出。闻声而来的孔多塞对“獐头”大怒道:“这是夫人小姐换衣服的地方,你到底想干什么?!”
“抱歉抱歉,我不是有意的。”“獐头”讪讪地道歉着,带着他手下的警探们向外间走去。
那小间的门打开了,一位刚才坐在沙发上的女子走了出来,她在“獐头”的身后说:“警探先生,先别走,我有话要说。”
“獐头”停住脚步回过身,他看到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那正是他在这沙龙的外间墙上见到的那位沙龙的女主持人。
“警探先生,我是这沙龙的主人苏菲·德·克鲁齐。”孔多塞夫人比刚才镇定多了。她的语气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听说您是来搜捕要犯的。可是在您进入妇女房间之前,您首先应学会敲门。您的光临已经使我们今天的沙龙聚会变得索然无味了。我不希望再看到有损您我体面的事情发生。”
“獐头”脸色铁青,一声不吭调头便走。巴纳夫一路跟去,嘴里不停地唠叨着:“警探先生,慢走,祝您早日抓到要犯,可以后别再拎错领子了。”
忐忑不安的布里索看着“獐头”带着他手下的警探渐走渐远,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他连呼几声“险,险!”
朗白尔不解地问布里索:“这么说,那位叫夏利埃的先生的确在这沙龙。可他藏在哪里呢?”
是啊,他藏在哪里?这个问题同样在“獐头”的心中萦绕。在他带着手下人走出一里地后,他忽然像颖悟了什么似的,喊道:“呀,我中了他们的诡计了!快快,赶回孔多塞夫人那沙龙!”
他手下的警探莫名其妙地跟着他,拦了一辆马车,迅速向原路赶了回去。
作者:法国三色旗 回复日期:2007-2-19 08:49:08
“任何不为哲学家所启迪的社会,都会被江湖骗子所误导。”
~~~~~~~~~~~~~~~~~~~~~~~~~~~~~~~~~~~~~~~~
曾经读过孔多塞的这句话
作者:形胜在吴头楚尾 回复日期:2007-2-25 08:44:15 法兰西文化,予至为仰慕者也。举凡科学,数学,哲学,音乐,艺术,文学,法国都是高峰迭起。
法国与湖北关系密切。湖北亦楚文化之滥觞也。
德国与山东关系密切。山东齐鲁文物之邦。巧合乎?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3-1 22:06:42 同样是封建社会,英国在中世纪就有了议会制度,确立了“王在法下”原则,对于中国这是痴人说梦;即便在现代,中国老百姓依据很多社会现实而形成的观念仍然是法只是管老百姓的,司法者是可以被买通,法多则多矣,许多场合却徒有虚表。这种思维定势导致了事实上无奈地承认了法外特权的存在;而在近代的西方,老百姓早就不买帐了。从中国农村的民风到法国的大革命,我们可见中国百姓头脑中封建意识和逆来顺受奴性潜意识的根深蒂固,与西方平民对封建意识的强烈叛逆精神的巨大文化差别——自由、平等,在过去国人的眼里,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理论上也是绝对不成立的;而在西方平民乃至某些反叛的僧侣、贵族眼里,至少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深入了解法国大革命,你也会感触良多滴。。。
作者:方夫人 回复日期:2007-3-2 14:30:03
一竹一兰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
————郑板桥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3-2 21:02:50 一竹一兰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
————郑板桥
~~~~~~~~~~~~~~~~~~
呵呵,所有人都象竹、兰、石就好罗,可惜在物欲横流和权力征服的社会,有骨气的人还是不很多。骨气需要生活的修炼,一如高僧需要通过潜心修行才成一般。无欲则刚。无欲,我们能做到吗?
×××××××××××××××××××××××××再说中西思想文化之别:
就拿封建王权对于性的方面来说,近代中国皇帝或诸侯依然可在民间任意选择美女入宫,不管其愿意不愿意,尤其皇帝后宫三千佳丽,几乎成了性奴和囚徒,即使是皇后贵妃,也有着绝对的人身依附性。此为中国封建社会合法合理合情之事也。西方近代(甚至几乎追溯到古代)国王可以有公开或半公开、隐秘的“情妇”,但不能公开以权力为后盾逼迫众多异性成为其性的专利品;所谓“情妇”,是身为“情妇”者自愿(此处不论动机)献身也,她有相对的独立人格,是国王的性伙伴而不是性奴。历史上,人权的观念向来是西方民族重于东方民族的。你国王或被封有领地的公爵先生想以国家权力为武器随意染指民间美女为所欲为吗?恐怕没门,恐怕革命会爆发得更早些。皇帝随意玩女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地上是天经地义的,皇帝决无“强奸”一说,你能被皇上惠顾算是你的福分;在西方封建社会那却不是一个堂而皇之的事情,国王也有“强奸”一说,你成为国王的“情妇”首先要问你愿不愿意。在中国封建社会,人身权是法定让渡于皇权的,你没得选择;在西方封建社会,人身权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是意定让渡于王权的,你可以选择,由此导出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意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大大早于中国的辛亥革命,除了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外,不能忽视社会文化意识条件的差距。概言之,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是在相对较少的社会封建意识条件下产生的(文艺复兴运动和革命前的启蒙思想起了极大作用),而中国的辛亥革命,则是在社会封建意识仍然很浓重的情形下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是内省式的,中国辛亥革命是外来式的(受西方革命和世界潮流之影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较为主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尤其可见此点,当时的路易十六国王并不是一个残忍无道者,他本身也有社会改良思想,只是历史到了这样一个关口,即:法国资产阶级有充分机会选择革命或改良而他们选择了前者),中国辛亥革命的爆发则较为被动(只能革命,不得不为)。
呵呵,知道我要表达的意思么?
作者:西方视野 回复日期:2007-3-3 17:14:38
历史上,人权的观念向来是西方民族重于东方民族的。
~~~~~~~~~~~~~~~~~~~~~~~~~~~~~~~~~~~~~~~~~~~~~~~~~说得极是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3-3 21:54:53 法国大革命也是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古往今来,历史的某些状态有时会出现惊人的相似(尽管性质不同),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得到了其前所未有的利益,一些人却失去了其原有的利益或者利益遭到了贬值,社会矛盾突出并加剧(尽管不一定都会发展到绝对对抗的程度),利益集团纷纷进行利益博弈,人性的善恶在此时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探究洋人的过去,警示国人的当今,这是我们拜访历史老人的善良动机。在社会急遽变革且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副作用的当口,为官,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减少矛盾防止邪恶的产生和蔓延;为民,如何积极而又客观地把握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合理地满足自己的人生欲望,实在都是应当借鉴历史,细细思量的。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诚实和良知这东西,往往与个人金钱的增长成反比。当诚实善良的人总是在社会上吃不开,诚实善良这四个字,既被富有的伪善邪恶者嗤之以鼻,又最终成为诚实善良者无可奈何的墓志铭时,这个社会,同时应当响起的是历史的警钟声。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3-3 22:07:52 古往今来,历史的某些状态有时会出现惊人的相似(尽管性质不同),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得到了其前所未有的利益,一些人却失去了其原有的利益或者利益遭到了贬值。。。
※※※※※※※※※※※※※※※※※※※※※※※※※※※※漏字补正:
古往今来,历史的某些状态有时会出现惊人的相似(尽管性质不同),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得到了其前所未有的利益,一些人却失去了其原有的利益或者利益遭到了贬值,还有些人充满欲望却什么利益也没得到,社会矛盾突出并加剧。。。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3-3 23:27:08 感谢乙未1朋友支持!
马迪厄的《法国革命史》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必读书,写得好,内容翔实,文字较生动,观点较客观,也是我本文将要依据的史料之一。那三本纸张已经泛黄的书每天放在我的案头,随时参考。此外,我还阅读了其他大量的相关资料书籍,包括外文的,在此顺便回答飞来女侠,本文所有情节都是有史料依据的,人物语言有时直接引用其原话,你可以把它作为一部历史纪实性文学来阅读。
朋友回帖尽管随意,呵呵,又不是开什么学术会议,没什么讲究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就像唠家常一样才好。我的随感也是这样想到就说。本来有些话打算放到作品中去说的,因考虑到作品以叙述故事为主,(议论为辅,拟在每卷之尾会有一大段议论和观点),限于作品篇幅,所以有些话就在作品之外的帖子中说了。非常欢迎大家随意参与讨论。
让各位久等续文,致歉。有空即会续写并多写一些滴。
作者:方夫人 回复日期:2007-3-4 10:40:19
呵呵,知道我要表达的意思么?
~~~~~~~~~~~~~~~~~~~~~~~~~~~~~~~~~~
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历史的不同,产生了较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差异,继而产生了更大的(包括性在内的)文化意识差异。是这意思么?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3-4 12:07:53 回方夫人:
呵呵,不止狭义的文化意识差异,还有老百姓民主政治意识和反抗专制觉悟程度的差异。与西方观念不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人身权(包括性的自主权)绝对地当然地不得保留地让渡于皇权,也正是上述差异的体现。
抽空续写了一点,本想多写一些再贴出的,可临时又有事来,只能晚上再抽空续写,先把写好的那一小段贴出,还请大家多多原谅。
紧接着马上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