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由女神—讲述并反思法国大革命的故事 第一卷 前奏 第六章 十字架下的追寻(作者:风流老人)

(本章首次出现人物:
麦图·约格——哥德利艾修道院神父
德·罗什——巴黎圣母院司库、神父)

不久,从凡尔赛宫传出消息说,那位多少有些神秘的夏利埃已经被作为“弑君者”抓住,由于他是由国王签署“密札”追捕的要犯,可以不经巴黎高等法院的判决而直接被处死。朗白尔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像被压了一块石头般的沉重。虽然时光如流水似的过去了,但是却没能带走这块石头的重压,每当残阳似血或黑夜如磐,朗白尔总会想到在马拉诊所见到的那具断了肋骨被肢解了的骷髅。

朗白尔就在这样的心境中,度过了巴黎肃杀的秋天之暮和严寒的冬季之夜。那段时间,在孔多塞夫人沙龙的帮助下,他和科拉妮奥更积极地收集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每每阅读,他俩都有新的感悟,掩卷后依然久久长思。每个礼拜天,朗白尔去街区的哥德利艾修道院教堂做弥撒,在表示对天主的虔敬之外,他还试图消减积压在心头的几近窒息的沉重。朗白尔对社会的愤懑、疑惑情绪,渐渐被科德利艾教区的主教、科德利艾修道院神父麦图·约格所察觉,他常想找个机会和朗白尔单独深入交谈一下。

麦图·约格神父年已六旬,曾经是朗白尔未成年时的监护人。朗白尔童年时正是英法“七年战争”期间,被征召入伍并被派往前线的朗白尔的父亲,在与英国当时盟友普鲁士的军队恶战一场后身负重伤倒下了。缺医少药的前方医院将朗白尔的父亲送回巴黎救治,但朗白尔的父亲深知自己伤势十分严重已在死亡边缘难以救治,便请求人们把他的家人和街区教堂的约格神父叫来,让神父替他做临终前的祈祷。约格神父清晰地记得,那瘦骨嶙峋、满身是血的朗白尔的父亲用奄奄一息的痛苦眼神望着妻子和儿子,竭力想向亲人诉说什么。忽然,他用尽全身气力喘息着喊出一句话:“我去了,可你们不要再流血了!”直至他看到妻子拉着幼小的儿子一齐点头之后,他才阖上了眼。不久后的一个血色黄昏,朗拜尔那善良本份的母亲,因悲忧贫病交加,再也起不了身像往常那样辛勤地劳作了。约格神父再一次被请来,他站在朗拜尔母亲的病榻前,听着她将她未成年的唯一的儿子朗白尔托付给他监护的遗言。接着,朗白尔的母亲艰难地转过脸来,凝视着儿子一字一顿地说:“你要虔诚地相信天主,慈悲为怀,记住你父亲的话,不要去流血!”她坚持着说完最后一个字才咽了气。朗白尔搂着母亲痛哭得几乎昏厥过去。约格神父帮助朗白尔料理了母亲的丧事。以后的一些日子,他按照朗白尔母亲的遗愿,凑了一笔钱送朗白尔去一所供穷人孩子念书的简陋的教会学校念了书,在那里他发现了朗白尔的艺术天分,于是,在他被晋升为哥德利艾教区的主教后,便送朗白尔去巴黎的另一所教会办的艺术院校进修了油画课程,一直监护到朗白尔成年。

约格神父为人心地仁慈善良,担任神职时间较长,除了主持神务的时候外,平时风趣幽默,平易近人,因此深得教区平民的喜爱。同时,他也是一位对社会有着自己思想见解但含蓄不露的人。他读过许多启蒙思想家的书,对基督教历史更是精通。他明白,在自己的身上有着加尔文教派的思想烙印(他曾惊讶地发现,卢梭就曾经受到加尔文教派思想的影响)。但是,在信奉天主教为国教、把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视作异教徒施以迫害的法国,约格神父是不便轻易流露自己的倾向的。

加尔文教派因其创建者加尔文而得名。加尔文(1509-1564),出身于法国的一个律师家庭,曾深受欧洲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在1534年间,流亡到瑞士结识了许多新教领袖人物,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教神学思想。他认为,谁能做上帝的“选民”虽然是个奥秘,但人们可以凭借自己对基督的信心,按《圣经》的准则行事来获得上帝的救恩而成为“选民”。他认为,经商赢利、发财致富和担任神职一样,都是受命于上帝;财富正是蒙恩的标志之一。君权并非神授。既然如此,那么,世俗政权如果违背《圣经》的意旨,基督信徒与其作斗争是上帝赋予信徒的神圣职责之一,换言之,背叛王权并不当然被认为是亵渎神灵或者是不道德的;上帝的“选民”应当克勤克俭,努力从事日常经营和劳动,积极服务于社会,为上帝的荣耀不惜牺牲一切。宽容的神权政治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加尔文的这些主张,冲破了教会长期以来劝人甘于在王权统治下过贫苦生活的教诲,对正处于财富原始积累和追求商业利润的人们的精神,提供了神学的正当依据和动力。加尔文的《基督教原理》一书被其同时代的法国人广为接受,到1550年,法国的新教徒几乎全是加尔文教派,其中大量是手工业工人、商人、农民以及一些与专制王权对立的中小贵族。1555年以后,新教徒在巴黎等地组织新的教会,史称“胡格诺派”(“胡格诺”意为“结盟者”)。1562年起,法国开始了一场历时30余年的新教与旧教(即传统的天主教)争夺政治权力的“胡格诺战争”。1598年,在新旧贵族妥协的基础上,国王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但“胡格诺派”仍可获得信仰自由,有权召开自己的宗教会议;新旧教徒享有同等权利。此后,法国的新教教会发展甚快。但是到了1685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废除了《南特敕令》,下令新教徒子女必须改信天主教,拆除了所有新教教堂,加尔文教派重受迫害,许多新教徒逃往国外。此后,尽管罗马教廷染指法国政治统治权引起法国王室的不满并与之不断明争暗斗,但天主教作为一种神学意识形态,同时也作为一种倡导世俗人们遵循的传统的人生、信仰、道德和文化观念,在法国社会取得了牢固的宗教统治地位。自上而下,从国王到老百姓,人们对自己灵魂的救赎、死后超生的寄托全维系在僧侣的神坛上,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有神论始终统治着这个国度;同时,那些由天主教高级神甫组成的“僧侣阶层”成了法国的“第一等级”,享受着诸多的特权。“第一等级”拥有大量的教会财产和宗教收入而基本不需纳税,甚至过着与其神职不相适宜的花天酒地生活;各级神父还管理着人们出生、婚姻和死亡等一些民政事务。当然,大多数神职人员即下层教士与“第一等级”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生活相对清贫,甚至其中有不少人对伏尔泰的宗教主张抱有好感。

约格神父也了解伏尔泰在宗教方面的思想:伏尔泰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认为信仰自由是人们所有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他曾经称天主教会和教士为“败类”,并号召人们要“踩死败类”。其实,他并不反对信仰上帝,而是反对如同政治专制一样黑暗的宗教专制。他在文章中写道:“从看到机器,我想到有一个机器匠。宇宙是非常奇异神妙的机器,也一定有一个非常奇异神妙的宇宙创造者。”他同时也是个自然神论者,他说:“唯一应当读的福音书是‘自然’这部大书,唯一的宗教是崇敬神,并做一个正直的人。”伏尔泰在赞赏英国君主立宪政治的同时,也欣赏英国式的“宗教民主”——在那里,新教徒完全自由,而且新教在那个国度比之法国有着更深广的群众基础。

1789年的春季似乎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来到了。已经看出朗白尔受到社会变革思想的强烈影响的约格神父,终于决定主动找朗白尔深谈。有一天路过画廊,他特意邀请朗白尔择日去哥德利艾修道院找他私下聊聊。朗白尔说:“神父,您是想听我忏悔吗?”约格神父笑道:“不,我只是想做一回牧羊人而已。呵呵,我想让羊儿自由自在地奔跑,还要让它学会在奔跑中不迷途。”(注)朗白尔当然听懂了约格神父的话意。对于朗白尔来说,由于约格神父曾经是他的监护人并抚育过他,关系非同寻常,因此他觉得也该向约格神父吐露心迹了,于是便说:“要不这个星期天我和我叔叔赛来蒙一起去您那儿参加弥撒,做完弥撒后,我留下来和您深谈。”

“当然可以。”约格神父点头赞同。

离全国三级会议预期召开的日子越来越近,作为会议代表的米拉波伯爵索性从外省搬到了巴黎居住,当然,巴黎的声色犬马比外省更精彩也是他搬家的原因之一。这位白天激扬文字批判王政、夜晚激扬性欲享受生活的伯爵大人有些忙累,免不了想到要聘用秘书来为他的革命工作做助手。他首先想到的便是上次在街上令他过目难忘的风姿绰约的科拉妮奥小姐。他没有忘记科拉妮奥当时对他说她正要去孔多塞夫人沙龙参加聚会,想必孔多塞先生是认识这位美丽的小姐的。驾轻就熟地,他通过孔多塞侯爵向科拉妮奥发出了诚挚的邀请,请她去他的府上兼“革命办公室”做秘书工作。鉴于米拉波伯爵在民众中享有的名望以及他那激扬文字的斐然文采,科拉妮奥不假思索便辞去了家庭教师的职位,欣然接受了米拉波的邀请。他与米拉波约定,这个星期天将作为她熟悉新工作的第一天,因为米拉波伯爵请了不少社会贤达这个星期天到他家里来一起指点江山,文字整理之类的工作一定会比较忙碌的。

朗白尔想要见见大名鼎鼎的米拉波,决定陪送科拉妮奥去米拉波府上报到。朗白尔并没有忘记与约格神父的相约,他请叔叔赛来蒙先去哥德利艾教堂等候约格神父做弥撒,他晚一会儿直接从米拉波宅邸去那教堂。
赛来蒙早早来到了哥德利艾修道院。

风和日丽,春意融融,清晨的空气似乎格外地清新。离弥撒开始的时间还早,修道院的院子内还看不到其他来做弥撒的人们。赛来蒙信步朝教堂背后的修道院苗圃走去,忽见前方一位手提水壶刚替苗圃花草洒完水的神甫,好像故意躲避外人似的匆匆闪身而过。从他那身穿教士袍的背影来看似曾相识,于是赛来蒙立即跟了上去。可那位神甫却在一个树木蓊郁处倏然消失了。

赛来蒙走近那里一看,在一座低矮的两层楼小建筑物旁,有一处被灌木丛掩映的地洞。好奇心驱使着赛来蒙壮胆沿地洞口逐级而下。可一入洞底,顿觉四周阴暗,湿气弥漫,又臭又脏,眼前一片迷糊。如果不是大晴天外面阳光充足,这里此刻定是漆黑一团。赛来蒙用手摸索了一下,洞内十分狭窄,几乎只有容纳一人的空间。渐渐地,赛来蒙的视力适应了晦暗的光线,他发现洞内有一条长石板,那上面还留有一小截熄灭的蜡烛头。

会是谁呆在这种地方呢?赛来蒙爬出地洞,举目四望,但见此刻那园圃内空无一人。那座低矮的长满苔藓上了年头的两层楼的小建筑物,露出岁月的倦容默然对着他,仿佛要让赛来蒙猜想它那黯然灰旧的里面会藏有什么诡异的秘密。那是神甫休息的所在么?还是安放先人骨灰的地方?赛来蒙不由向那座建筑物迈开了脚步。

阳光难以照射进尘封的建筑物走廊。经年累月的孤独沉重地包围着周遭。冥冥中似乎有鬼魂在游荡。赛来蒙谨小慎微地推开一扇扇半掩微开的房门,跳入眼帘的尽是些大大小小的十字架,有黑色的、白色的、金色的、银色的,还有像涂了血一般的殷红色的,它们分别被安置在室内的神龛之中。赛来蒙悄然退身回到走廊,开始向二楼蹑手蹑脚地进发。腐朽的梯板耐不住寂寞,发出吱吱咯咯的呻吟声,脚底仿佛踩着的是一个个不安的魂灵。就这样,赛来蒙带着几分疑惧来到了二楼。

二楼房间的门也是虚掩着,赛来蒙透过一间房门的门缝朝里张望,见屋子深处站着一个人,头戴一顶黑色礼帽,身穿一件几乎曳地的黑色教士袍,一动不动。赛来蒙猜想那不伦不类的化装底下也许就是那位诡秘的神甫。他轻轻推门而入,慢慢走到那个木然伫立的神甫身后,轻声叫道:“神父,我好像认识您。”

对方毫无动静。赛来蒙不禁拍了拍那神甫的肩膀。蓦地,那件黑色教士袍连同那顶黑色礼帽哗啦啦散了架,颓然落地,教士袍内的朽木衣架露出断裂狰狞的面目。与此同时,赛来蒙的肩头倒实实在在地被人从身后拍了一下,赛来蒙一个惊悸,在嗅到刚才地洞内那股难闻气味的同时,耳边有一个低沉阴郁的声音在对他说:“您找我么?慢慢回过头来。”
赛来蒙分明感觉到有一支硬硬的手枪正顶着他的后背。他有些后悔刚才来到这楼上,逼得那诡秘的神甫不得不自卫。在他回头见到那神甫脸庞的一瞬间,那神甫会扣响手枪的扳机么?现在,已经不容赛来蒙多想了。
~~~~~~~~~~~~~
注释:
此处“牧羊人”,意为牧师。《圣经·新约》中用牧人比喻耶稣,用羊群比喻教徒。新教与天主教的差别之一是,新教用“牧师”来称呼主持神务和管理教徒的教士,相当于天主教教会中的司祭(主教和一般神甫)。因为新教认为,每个教徒都可凭借自己的信仰与上帝直接相通,神职人员只是引导教徒走向基督的“牧羊人”,只具有引导人的作用,而不像天主教那样具有“中介人”如代表上帝聆听教徒忏悔等作用;新教中的牧师由长老或者教徒们自己聘任,负责牧灵工作而不具有天主教司祭的祭司职责。约格神父在此暗示他有赞成新教和接受变革的思想倾向。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4-10 23:02:50   
正文为区别人名中的“埃”字(靠,法国人的名字汉译什么什么“埃”还真不少),凡有“哥德利埃”地名、教堂名等处均译为“哥德利艾”。诸位如查阅史书,也有作“科德利埃尔”之译的,等等,反正谐音相似,是一回事。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4-11 10:40:28   
既然朋友对基督教感兴趣,我就临时做个传教士吧(不过教皇还没有给我发证书,呵呵),讲一个《圣经·旧约》故事吧: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与老外语言不同吗?圣经告诉我们——人类最初只有一种语言。当他们移居东方时,发现了一大片广阔平原,于是住下,并学会烧制砖块。他们想用砖块建造一座雄伟的城市和一座高耸入云的通天塔,这样既可扬名,又可让他们子孙也定居于此,不必分散到世界各地。于是他们开始同心协力建造。
耶和华上帝降临人间,见此情此景,十分担忧,便说:“他们是同一民族,讲同一语言,既然他们现在就要做这种事情,以后他们就会无所不能,为所欲为。好吧,我只得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互相语言不同,无法沟通。”耶和华这样做了。顿时工地一片混乱,人们互相不知对方所云,工程只得中止。人心开始涣散,纷争由此而起。此后这座未完工的城塔就被称为“巴比”,就是“变乱”之意,即耶和华在此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人们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圣经故事看似通俗浅显,易于传播,却内涵深厚,具有某种思辩的色彩。人类的行为需要规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人性天然有善恶之分。所以,即便在规范人类行为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纷争等灾难,也在所不惜。人永远不能超越神。何谓善行?可为或不可为?只有在上帝的指引下才可知晓。可见,当初新教教派之一的加尔文教派的教义即便是想突破旧教的某些规范,也是囿于基督教之根本教义的。但是,它对基督教的解读客观上有利于当时宗教社会底层从事于商业和手工作坊、农业生产的人们的,而恰恰是这些人们,他们的后裔其中不少人就成为了资产阶级的先驱。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4-11 11:42:08   
如果要谈基督教的流变会长篇大论,是个大题目,所以只能有空截取一两个横断面来聊了。本文想告诉朋友的是,基督教新教思想的兴起与法国政治革命有一定的历史联系;但政治革命不可能在这么一个西方国度替代宗教革命,政治革命不应当要求人们改变原有的正当宗教信仰。可惜罗伯斯比尔不甚明白这一点。
作者:鲁热上尉 回复日期:2007-4-11 12:58:30   
这个通天塔在巴比伦,看来巴比伦和巴别是同一个意思。
天主教和新教的争论之一在于教皇和神职人员的地位。新教认为,教徒可以直接和神交流,无需通过神职人员。至于教皇,天主教认为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谕旨是绝对的真理。但新教认为,教皇本身是否符合圣经就是个问题。耶稣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但耶稣又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做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天主教和新教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但从这里看,耶稣认为执政的人天经地义地应该是为大众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中世纪的教宗统治完全变了味,于是才有后来的新教徒反抗。宗教往往容易被统治者歪曲,儒教也是这样。
作者:鲁热上尉 回复日期:2007-4-11 13:09:04   
罗伯斯比尔不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以为自己既能做革命家,又能做新宗教的教皇。
作者:乙未1 回复日期:2007-4-12 2:29:23   
伏尔泰在赞赏英国君主立宪政治的同时,也欣赏英国式的“宗教民主”——在那里,新教徒完全自由,而且新教在那个国度比之法国有着更深广的群众基础。
~~~~~~~~~~~~~
又,基督教在东方,信众除农村外,在城市里妇女信众比较多。
“修平主的路,预备神的道”
作者:鲁热上尉 回复日期:2007-4-12 11:23:26   
作者:拔剑茫然 回复日期:2007-4-12 3:52:52 
曾经跟东正教徒请教与天主教的区别。那位老兄不求甚解,只告诉我一条,东正教做礼拜时,都没有长椅。大家都站着祈祷。想想看过的电影,确实如此。好几次想进东正教堂看看,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继续保持好奇心吧,呵呵。
德国是新教为主,因为,马丁路德就是德国人。
===========================================================东正教我也不太了解。只感觉他们是集体领导体制,牧首没有天主教教皇那么权利大,另外好像东正教徒会亲吻圣像。
貌似语言跟宗教有点关系。说日耳曼语系的信新教的多,拉丁语系的天主教徒多,斯拉夫语系的是东正教。
作者:拔剑茫然 回复日期:2007-4-12 16:02:13   
鲁热上尉比我了解的多多啦,呵呵。希望更多介绍这些宗教的知识。
本来今年想去耶路撒冷,但我老婆怕得厉害,觉得那里危险。其实,如今的世界,哪里不危险?去年去埃及,老婆先也是怕怕,后来,我决定自己独自去,这老婆才急了,非跟着去不可,结果,埃及之行,不但安全,而且极其好玩。回来后,仅仅以埃及为题,就写了两本书,其中一本今年初就出版了。
我还想去约旦,去伯力恒。我对基督教不熟悉,更不是教徒。但我极其尊重基督教,不说别的,仅仅是耶稣基督为人类献身,其精神就足够值得钦佩和尊重的了。再说,欧洲璀灿的绘画艺术,文学和音乐,哪一个不是与宗教息息相关。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4-12 17:28:30   
刚忙完工作。见朋友对西方宗教有兴趣,就说一下我所知道的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差别。
差别至少有3个方面:
1,教义:尽管两者都以圣经新、旧约为经典,但天主教认为圣灵来自于圣父和圣子(所谓三位一体);东正教认为圣灵仅来自于圣父,并强调童贞女圣玛利亚贞洁受孕升天的说法。此外,否认天主教罗马教皇永无谬误之说。
2,礼仪:祷告时,天主教一般只允许用拉丁语(其神甫一般都需修习拉丁语);东正教则使用希腊语或斯拉夫语系等地方民族语言,弥撒时的宗教气氛(环境渲染、圣乐队演奏、站立接受福音等)要比天主教更浓烈。洗礼时,天主教采“注水式”;东正教采“浸水式”。行圣餐礼时,天主教规定只有神职人员才有资格餠酒同领(当年路易十五临死前不得不屈就主教要求赶情妇杜巴里夫人出宫,好不容易尝到的不过是一口圣餠,好像无圣酒可饮);东正教无此讲究。天主教规定,神甫不能结婚,主张独身、禁欲主义(呵呵,怪不得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副主教见了埃斯米拉达就动邪念呢);东正教则事实上对神甫结婚、离婚、再婚一概允许(但其宗教意识形态仍提倡禁欲、隐修)。
3,教堂:天主教教堂多罗马式或哥特式;东正教教堂多拜占庭式或斯拉夫式。
其它如组织系统、神职职位等级、宗教节日之称谓、教历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东正教和天主教一样的地方包括:带有明显的政治依附色彩并被统治者作为统治的思想武器之一。尤其是以东正教为国教的国家(如当初之俄国),世俗皇权高于教权,教会又与国家权力紧密结合,宗教生活融世俗生活于一体(在俄国不少知名作家名著中都有反映)。记得共产主义创始人老马先生说过:东正教与基督教其它教派的差别特征就是:国家与教会、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都混为一谈。
宗教题目太大,只能想到哪有关的说到哪。我在海外时,对著名教堂及其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即便教堂不闻名,但其建筑富有特色,我都会去参观(如澳门临海的许多精致的教堂)。经年积累了一些基督教知识,还望高人指点。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4-13 09:36:17   
下面文章会涉及一圣经小故事,先行贴出如下:
耶和华说:“我已听说多时,所多玛和峨摩拉两城恶贯满盈,现亲去察看是否属实。”亚伯拉罕听说后恳求耶和华不要灭城。上帝除恶决心已下,答应全城只要找出50名好人就不灭城,经亚伯拉罕一再请求,最后答应只要有10名好人就不灭城。
那晚,上帝的2位使者来到所多玛城门口,遇上罗德。罗德热情迎接,俯伏于地,请天使去他家过夜。两天使再三推辞,但因罗德坚请只得随其回家。罗德设宴盛情招待后便请天使就寝。正当此时,全城恶人竟将罗德家团团围住,大吵大嚷要罗德交出客人,听凭他们摆布。罗德苦苦哀求他们不要做此恶事,为保护客人,他甚至提出讲他2个尚是处女的女儿交给他们任凭处置。但罗德之求无济于事,恶人仍气势汹汹地要破门而入。两天使见状把罗德拉入屋内,关上门,发挥神力使门外所有人头晕目眩找不到门。天使叫罗德带上全家逃离该城,因为上帝今天就要灭城。天将亮,但罗德迟迟不肯离去,天使不得不拉着罗德全家逃离。罗德全家逃至一个叫琐耳的小镇时,太阳出来了,耶和华降下硫磺和火,浓烟滚滚,所多玛和峨摩拉两城以及整个平原瞬间都在火海之中。这场大火烧死了两城和平原上所有的人、畜、庄稼,大地成为一片焦土。就连罗德的妻子因走在后面,听到噼啪的火烧声好奇地回头观望也立即不幸变成了一根盐柱。
——《圣经·旧约》
作者:康巴大活佛 回复日期:2007-4-13 9:52:19   
卢梭墓上有把火炬点亮黑夜!
作者:鲁热上尉 回复日期:2007-4-13 10:03:57   
我来做个批注:这个罗德是亚伯拉罕的侄子,据说是阿拉伯人的祖先之一。恶人们要罗德交出天使,是因为当时同性恋横行。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4-13 18:24:25   
作者:aztecking 回复日期:2007-4-13 15:41:04 
提个不同意见,本人在巴黎圣心教堂里,听到主教是用法语做弥撒的~~~~~~~~~~
同意并说明:
天主教神父用拉丁语念祈祷词,是指在过去相当长历史时期中天主教国家的惯例。后在传教过程中,为了更易于传播,发展至今,已无严格限制。呵呵,不然,中国那些小教堂的天主教神父都该下岗了,他们不要说用拉丁语,就是用连续流利的法语做弥撒都成问题呢。另外,法国虽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但在历史上,国王长期与罗马教廷相抗衡(防止教廷染指王权),所以法语在法国的天主教弥撒中一贯可用。

就在赛来蒙后背感到被枪顶着的时候,约格神父端着一盘食物悄悄来到了那个地洞,他见地洞内没人,顿时紧张起来,放下食物便来到洞外观察。片刻,他向那座小建筑物走去,与正从那里面走出的赛来蒙相遇。
“您怎么会在这儿?”约格神父警惕地问。

赛来蒙忙向约格神父解释了一番。

“原来您早就认识他啊。”神父缓了一口气:“不过这可是关系到他生命安全的秘密啊。”

“我知道,我不会对外人说。”赛来蒙笑道:“他没事,倒是我被他吓了一跳。”

“主保佑你们!”约格神父说:“做弥撒的人们就要到了,我们得赶快离开这儿,免得引起人们注意。”

他们迅即离开了那里,步入了教堂。

朗白尔及时赶到了哥德利艾教堂。赛来蒙正想悄悄地对朗白尔说什么,但见周围来参加弥撒的人们靠得很近,便欲言又止了。

马上,弥撒开始了。前方正面墙上挂着一个硕大的十字架,那被钉在上面受难的耶稣,仿佛不时在闪烁着神光。前方两面的墙上画着精美的壁画:左墙画的是耶稣诞生马槽、头罩光环的耶稣、贞女玛利亚,右墙画的是怀抱圣婴的圣母,她正用安详慈爱的目光俯瞰众生。

约格神父庄严地出现在圣坛前,主持早祷弥撒。

弥撒过程中,约格神父向人们讲读了《圣经·新约》中耶稣对人们的告诫:“你们曾听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我要告诉你们,不要向欺负你的人报复。假如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假如有人要拿你的内衣,你就连外衣也给他;假如有人强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两里;有求你的,你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你们听说:‘爱你的朋友,恨你的仇敌’。但我要告诉你,要为迫害你的人祷告,这样你们才能做天父的女儿,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行善的,也给行恶的。假如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嘉奖的呢?税吏不也如此么?假如你们只向朋友请安,那有什么可取之处呢?就连异教徒也如此。耶和华的信徒,你们要学会宽恕。”

笃信基督的人们认真聆听着上帝的教诲,似乎无不唯唯诺诺,虔敬有加,朗白尔和赛来蒙自然也是。然而,这是在一个神的世界,是人们精神寄托的一个崇高领域;当一些人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便又无比困惑,因为人毕竟不是神,从人性的角度讲,再善良憨厚的人也无法一再忍受恶人的欺凌。祈祷神的保佑和安慰,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但却无法替代世俗生活中人们对天赋人权的渴望。来世的远水难以解救现世的近火。比之带着现世痛苦沉重的枷锁步入天堂,人们更愿意在现世就得到解放,不受欺凌地度过一生,然后展开自由的翅膀飞入天国。

做完弥撒后,人们陆续离开了教堂。朗白尔见叔叔赛来蒙好像有话要对他说,便告诉叔叔回家再谈,让叔叔先回去,自己留下与约格神父单独谈话。

待赛来蒙走后,约格神父问朗白尔:“你叔叔告诉你什么了没有?”

赛来蒙茫然地瞧着神父,道:“告诉我什么?我不清楚。”

“哦,你会知道的。”约格神父和蔼地笑笑,在他的脸上已找不到方才主持弥撒时的那种道貌岸然之状:“朗白尔,我想知道你最近在想些什么。”

“我在想,仁慈的主并不是一概要求人们逆来顺受。恶人应当遭到报应。圣经中不是有关于上帝毁灭所玛多城的故事吗?”(注)朗白尔仰脸崇敬地望了一眼前方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像,仿佛觉得那既神秘又羸弱的上帝,就是激励人们抗御邪恶的化身,此刻,正在谛听站在他身下的两个信徒的对话。

“说得不错。”约格神父温和地笑道:“然而,主告诉我们:上帝的事情归上帝,恺撒的事情归恺撒。尽管很多人不喜欢国王,但世俗间的事情还得由国王来管。”

“路易十六不配管理国家!”朗白尔说。

“他虽然不配管理国家,但总比让王后管理国家好。”约格神父说:“你没有忘记几年前发生的‘钻石项链事件’吧?从那事件上看,国王并不坏,只是需要对他启蒙,让他给予上帝的子民以更多的权利。”

约格神父提到的“钻石项链事件”当时在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事件的男主角居然是当时的红衣主教罗恩,所以让一些神职人员没齿不忘。事件经过是这样的:

珠宝商波麦有一条镶有647颗钻石的项链,重达2800克拉,那原是特意为杜巴里夫人订购的。可是不巧打算为此买单的路易十五一病不起驾鹤西去,他的情妇杜巴里夫人对这条还在珠宝商手里的项链也就只有干瞪眼的份儿了。自然,接下去珠宝商就想将这串稀世珍宝卖给玛丽·安托妮特,优惠价160万锂,由于国库告紧,安托妮特不得不谢绝了珠宝商的好意。虽然这条项链一直没能出珠宝商之手,但早就有王后之外的一位乐于冒险的妇人觊觎它了——她就是八竿子打不到边的王室贵族(私生子后裔)拉莫特伯爵夫人。经过观察,她发现红衣主教罗恩大人无论于权于色都一心想巴结王后,然而,却苦于无缘。于是,她被自己策划的一个绝妙计划而兴奋得彻夜难眠,因为那条令她垂涎三尺的项链很快就要属于她的了。她开始行动。她先和罗恩勾搭上,然后她伪造了一封王后手笔的信函对罗恩说:王后已授权您以王后的名义分期付款买下那条项链,当然,为表示对王后的忠心和钦羡,实际掏腰包的是您罗恩;买下项链后由我拉莫特夫人负责转交王后。权色迷于心窍的罗恩信以为真,立马照做,然后,向拉莫特夫人提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要求:他想与优雅高贵的王后幽会一次。拉莫特夫人接过璀璨无比的项链,一口答应。这回轮到这位罗恩大人因兴奋而彻夜难眠了,他一遍又一遍计算着与王后私下见面的日子。

仲秋某夜,罗恩主教依约来到凡尔赛宫后的小树林,独自走近树林深处。冷杉、雪松、枫叶在他的眼前投下浓密的阴影。月色朦胧,景物迷离,万籁阒寂,倒真是个幽会的好场所。主教的心像万花筒一般,一会儿百花怒放,一会儿忐忑不安,一会儿想入非非,一会儿焦灼无奈。终于,他听到远处有马蹄声响,随即传来几声女人的轻笑。很快,有两位女子的身影朝他走来,其中一位对另一位说:“王后,您请小心。”主教顿时血涌双颊,心动过速,两腿一软,跪了下来,但见那王后身穿浅紫色印度软缎长袍,头戴饰有羽毛的阔边女帽,肩披金缕带穗的华丽披肩,婀娜多姿,款步走近了他。他忙俯首贴耳,恭顺得像一头羔羊,旋又悄悄抬眼去瞟那王后,啊,遮着黑色面纱的王后已经傲然站在下跪的他的面前,向他伸出了纤纤玉手。主教激动万分,捧住王后的手,狂吻不已。他突然想起要瞧瞧那串以王后名义要货而由他买单的项链,此刻戴在王后的脖颈上会是怎样一个美妙绝伦的模样,可正当他仰脸斗胆想细看王后美丽的脖颈时,那高贵傲慢的王后却一个转身,身轻如燕地离他而去了。

分期付款的约期已过,可怜的罗恩主教手头拮据,难以及时筹措巨款,便天天躲着债主珠宝商波麦,日子愈来愈不好过。波麦讨债也讨得不耐烦了,索性一纸诉状将主教告进了法院。接着追根寻源,事情传到路易十六那儿,问了王后才闹明白她从未写过授权罗恩买项链的信函,那一切都是拉莫特夫人一手导演;而罗恩所狂吻并在上面流下口水的那只玉手,不过是拉莫特夫人从街上临时雇来的一个妓女之手而已。真相大白,拉莫特夫人被剥去衣服在法院广场当众挨鞭打,并被判终身监禁;罗恩主教则无罪开释。

此一事件在社会上传开后,人们普遍认为,正是由于王后平时闻名的奢侈生活,才使罗恩主教上了骗子的当。民众早就痛恨这个“奥地利女人”,现在更是火上浇油,痛恨王后远甚于痛恨诈骗犯拉莫特夫人,而对国王路易十六为彻查这个事件所表现的公允态度表示了一定的好感。

“国王在这件事情上不坏,但您一定知道,他对那些‘革命者’的追杀却很残忍。”朗白尔对约格神父说。

“我知道。”约格神父说:“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赞成保护那些被追杀的‘革命者’。不过,施行残忍手段的是国王手下的官兵,国王本身并不知情啊。孩子,我不是要你爱国王,而是不想让你流血。仁慈的主不愿看到你流血,你父母在天之灵也不愿看到你流血啊!”

朗白尔抬头向前方右墙壁画上的圣母像望去,思绪万千,久久无语。约格神父和颜悦色地说:“我能猜到你读过不少伏尔泰和卢梭的书籍,作为两个颇有思想见解的作家,我尊重他们;不过,我不喜欢他们的蔑视天主教的倾向。孩子,你是受教会学校培育长大的,我想你会感恩天主。”
朗白尔有些迷茫地问:“神父,您是想让我和您一样,不要再过问社会变革之事?”

约格神父微微摇了摇头,说:“你回去我想你叔叔会告诉你,他今天在这修道院遇见了什么,从中你可知道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也向往社会变革,只是不要流血。”

朗白尔带着思索和疑惑告别了约格神父。他刚走出哥德利艾修道院不远,迎面又撞见了身穿便衣、鬼鬼祟祟东张西望的“獐头”。朗白尔不由再次联想起夏利埃被捕获处死的可以想象得到的惨状,他仇恨地瞪了“獐头”一眼,没等“獐头”开口,就如同躲避瘟疫似的快步避离了他。

朗白尔一回到画廊,就向叔叔赛来蒙打听今晨他在哥德利艾修道院遇见了什么事。赛来蒙说:“我在教堂时就一再想告诉你呢。我遇见了一位过去的神父,没想到他今天会是那个样,更没料到约格神父敢收留他。”
“他是谁?”朗白尔迫不及待地问。

赛来蒙没有立即回答是谁,只是说:“他是个好人,你得保密啊。”
(待续)
~~~~~~~~~~~~~
(注):本注解见正文前作者先行发出的圣经故事帖子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4-14 9:42:10   与“钻石项链案”有关的史料:
本案事实发生在1785年,本案于1786春审结。之前,路易十六为让社会大众相信在本案事实中王后是无辜的,故将本案提交与他常有抵牾的巴黎法院公开审判。虽然罗恩主教被判无罪,路易十六还是革了他的职(史料如此所载,罗恩主教被革职非罗马教廷所为,而是国王所为,可见当时法国王权与教权之间的明争暗斗,王权事实上在很多场合是高于教权的),并将罗恩放逐到La Chaise-Dieu修道院。拉莫特夫人被监禁一年后越狱,逃奔伦敦其丈夫处,写了一本自传试图解释该事件,后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死亡。尽管本案澄清了事实,王后并不是当事人,但由于民间早已对她大有訾议,人们普遍认为骗子得手全是因为王后平时生活极度奢侈所致,所以本案促使了民众对王室愤恨情绪的升温。

作者:孔鞅品茶 回复日期:2007-4-14 22:33:25   
老实说,基督教里什么天主教、新教的争议,那是乱七八糟。唯一明白的就是似乎新教更鼓励赚钱而已。至于其他教义争论,是越了解越糊涂,看了半天还是不明白有什么好争的。
这点更倾向房龙的意见,新教挑战罗马正教,不过是把一个不宽容的大堡垒变成无数个同样不宽容的小堡垒,但是堡垒间的缝隙因此变大了,自由的力量因此得以扩张。

朗白尔说:“既然您和约格神父都想对这件事保密,我当然也保密。”

赛来蒙凑近朗白尔轻声说:“他过去也是位神父,我在里昂曾经听过他的弥撒。他名叫夏利埃。”

“夏利埃?!”朗白尔早就听说过,那个据说已被处死的夏利埃原先在里昂做过神父,后来因其有明显赞同新教的倾向并企图鼓动民众武装反抗国王,被教会革除了神职。难道会是他?难道他根本就没有被捕?朗白尔忙向叔叔赛来蒙核实了夏利埃的相貌特征,果然是他!接着,朗白尔从叔叔的叙述中知道,夏利埃说,他早就暗地里和约格神父有来往,上次在罗亚尔宫花园险些被警探追捕到,亏得约格神父的马车路过那儿救了他,并冒着危险将他带回哥德利艾修道院让他躲藏起来。王室为威慑和欺骗民众,故意放出虚假消息说夏利埃已被捕并被处决,而在暗地里却依然没有放松对他的搜捕,当赛来蒙好奇地寻踪到哥德利埃教堂后面那个隐蔽的地洞和那座小楼时,夏利埃还以为是被国王的暗探盯上了呢。

朗白尔道:“王室抓不到人却自欺欺人,怪不得那个‘獐头’还不死心,会在哥德利艾修道院附近转悠呢。”朗白尔将以前在孔多塞夫人沙龙和大家一起保护夏利埃的经过告诉了叔叔。赛来蒙点头道:“夏利埃先生告诉我,自从他逃到巴黎后结识了许多帮助他的朋友,他在巴黎是最安全的。”

朗白尔那天在米拉波伯爵的府邸如同看了一出喜剧。米拉波的府邸很讲究排场,镶嵌橡木的华丽墙壁、大理石砌成的壁炉、精雕花纹并且外层镀着金光的桃花心木家具,都是仿照英国富贵家庭的式样装饰和布置的。当米拉波看到科拉妮奥身后陪伴她而来的朗白尔并且听科拉妮奥介绍了以后,他那巨大的鼻子里不由莫名其妙地呼出了一声,眼睛里本已燃起的色欲之火似乎渐渐熄灭了。

“啊,小伙子,我并不比您老多少。”米拉波身穿一件手腕处有着绉绉的褶边的艳丽外套,脖子上系着一条宽领巾,内穿一件在他喉咙处开襟的时髦背心;他那崭新的膝裤也是色彩鲜艳,加上白丝长袜和配以银制钩扣的鞋子,无不显示着他所学的英国绅士派头。他还从屋里取出一个扑满了香粉并用缎带束起后脑一小截发辫的假发套,戴在头上炫耀般地晃着脑袋,整个形象不禁让人好笑地感到他像扑克牌中的大怪。

米拉波正在用他那华贵的装束暗暗向朗白尔示着威,门外却不合时宜地闯进一个向他讨要赊购家具之债的男子。那男子当着米拉波客人的面,一点都不给这位伯爵大人面子,还没说上两句话,便气咻咻地声称说帐期早过,米拉波再不给钱就只能去坐牢。米拉波不禁暴怒,随手操起一根拐杖就向那讨债者劈打,嘴里喊着“大牢我早就坐过,我怕谁!”那讨债者竟被米拉波的气势所震慑住,慌忙抱头逃去。

看了这一幕喜剧后,朗白尔暗暗发笑,米拉波的形象已在他心中大打折扣。他见米拉波对刚才之事仍耿耿于怀,脸有愠色,便起身向他告辞了。

朗白尔告辞后,方才被讨债者激怒的米拉波忽然气也消了,心也静了,望着美丽的科拉妮奥,他那麻子脸上露出了谄媚的笑容,眼内重又燃起了色欲之火。他忙不迭地向科拉妮奥道歉说自己刚才失态了,解释说自己“从小脾气含有硫磺,性子暴烈”,并主动向科拉妮奥讲了下面一段关于他自己的故事:

他听父辈说,他是带着两颗牙齿呱呱坠地的,因此父辈们认为他也应该像据说带着牙齿出生的“太阳王”路易十四那样,是个了不起的人物。3岁那年,他染上了天花,因此他的脸不幸留下了讨厌的麻子和疤痕,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生来就是个精力旺盛、任性而好争论的男孩,少年时少不了挨他那恨铁不成钢的老爸的老拳。15岁那年,父亲送他到巴黎一所军事学校学习,他开始完全沉浸在追求成就的热诚中。学业之外,他念伏尔泰的著作而抛弃宗教,读卢梭的文章而起意变革。军校毕业后他去参军,因偷了司令部的女主人而与司令官决斗;尔后,参加了法国占领科西嘉的军事行动。没想到这两件事使他赢得人们对他勇敢的赞扬,并得到了他父亲的厚爱。

23岁那年,他与一位享有50万法郎继承者身份的女子结了婚。她为他生了个儿子,然后,她找了个情夫。心情恶劣的米拉波在一次与人争吵中被控蓄意谋杀,被监禁在马赛附近的一个小岛的城堡之中。他请求妻子陪伴他,妻子拒绝了他。无奈而精力充沛的他只得偶尔与城堡司令官的妻子悄悄同眠,聊以保持从女人那儿得到的温暖。唉,他这辈子嗜好的就是女人。

他为自己有吸引任何美貌女人的天赋而自豪。后来,他父亲设法将他转到靠近瑞士边境的监视制度宽松的某城堡监狱软禁。狱吏邀他参加了一个宴会,在那里,他遇见了尚在豆蔻年华的索菲亚,一位70岁贵族老翁的妻子。她献身于米拉波,并与出狱后的米拉波一起私奔。他带着她去到阿姆斯特丹,然后他成了卢梭著作出版人的翻译,索菲亚则担任米拉波的秘书。呵呵,他从那个时候起就为自己配备了女秘书,而且那女秘书就是他风流韵事的女主角。1777年,他联合索菲亚的双亲,策划引渡一对来自荷兰的夫妇,结果事败他被押送巴黎,再陷囹圄,囚入伊夫堡监狱。米拉波恳求父亲原谅他并设法释放他。为缓解监狱生活的痛苦,他在狱中写了一些色情书来换取一些金钱,还写了一本“不满之诉”的小册子,痛陈未经许可的拘捕和未经审判的监禁之不公平,强烈要求改革狱政。1780年末,他在他父亲的监视下获得了人身自由。他的那本小册子居然打动了路易十六,1784年,国王下令将囚于伊夫堡监狱的所有犯人赦免开释。

米拉波再度出狱后去找妻子重修前缘,但被其妻坚拒,米拉波乃告其妻子“遗弃”他。此案他虽然败诉,但他那长达5小时的演说口才,却使人不由赞叹。接着他又控告其父“遗弃”他,从父亲那儿得到每年给予3000法郎的允诺;同时,他学会了通过巨额借款和大量赊欠来维持奢侈生活的本领。1785年至1787年,他先后迁居英国、德国。他的后任妻子对他的寻花问柳给予了充分的谅解,并这样评价米拉波:“假如一个女人给他一点最少的暗示,他马上就会燃烧。”

回到法国后,他看出民众对王室的不满正接近于一场革命。他著文抨击王权专制,措辞激烈,顿时声名大噪。他崇尚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而“君主的权力,完全系于人民;国王再也不是人们的头号长官了。”他还警告特权阶级:“小心!不要轻视人民。他们生产一切东西。他们是可怕的。”他与父亲取得了初步谅解,并在父亲支持下参加了三级会议代表的竞选。他曾请他家乡的贵族们支持他,却遭到拒绝;而他在第三等级那儿受到了热烈欢迎和强有力的支持。他终于竞选成功,以全国三级会议第三等级代表的身份,抖擞精神移居巴黎。

米拉波不无得意地讲完了他的这些光辉历史。他的言外之意是:他不仅是个有个性有名望的男人,而且是个对女人很有魅力的男人。他的潜意识里已经为今后对科拉妮奥的“性骚扰”埋下了伏笔。那一天,他没有安排科拉妮奥任何工作,只是不断向科拉妮奥表白自己的才华,恨不得即刻让科拉妮奥对他产生爱慕之情,然后他能当之无愧地拥她入怀。

不过米拉波毕竟是米拉波,他有他的“骑士”风度,不是像今日我们时有所闻的老板对身边美丽女性那般明目张胆的性骚扰。与他在那几个风骚而无知的情妇身上宣泄性欲不同,他在对温文尔雅昳丽睿智的科拉妮奥怀着蠢蠢欲动的性欲的同时,几乎还怀着一种崇高的精神层面的情欲,这种情欲是他以往与任何女人交往中所不曾有的,它唤起的不仅是他生理的欲望,而且是他对她知书达理高雅气质的一种欣赏甚至于崇拜。他生来就喜欢这种女性气质,可与他同衾共枕的一直只能是一些尚有美貌而缺乏气质的女人。科拉妮奥能和米拉波一同讨论社会变革的话题,而且颇有见解,那更是那些女人所不能企及的了。她没有贵族夫人的那种矫揉造作和虚浮,更没有风尘女子的那种放浪无羁和势利。对于那些贵族夫人或者风尘女子,米拉波只想透过她们或艳丽或裸露的衣裙一眼望穿其胸褡内的双乳和其内裤后的隐秘,与浅薄的她们私底下交往照例是互相挑逗、调情,然后上床,脱衣,一览无余,无需进入她们的灵魂只需进入她们的下体,然后在性游戏中一泻千里,激情过后却似乎感到空空如也,茫然若失。而对于洁身自好的科拉妮奥,米拉波却渴望透过她那娴静自若的外表,在能够接近她胴体之时深入到她的灵魂,察看她那灵魂的丝丝缕缕;然而,冥冥中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总是阻止着他对她的最终窥探。

那是怎样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欲望啊!那已经成了一种专向性的情欲。自科拉妮奥来米拉波府邸工作后,米拉波每每在与他的情妇交媾时,脑海中想到的却是科拉妮奥的贤淑形象,好像他的每一次勃起不是因为在他体下哼哼唧唧的情妇所致,而是因为他意像中含情莞尔的科拉妮奥所动,这样,每一次他与情妇的交媾便成了他对科拉妮奥的意淫。尽管如此,在他对其情妇解欲频频的同时,他对科拉妮奥的积欲反而与日俱增,哪怕他一夜向他的情妇射精三次,或者一夜换三个情妇都无法排解他对科拉妮奥涌动的欲望潮汐。可是,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那潮汐一次次地冲击着他理智的堤岸却始终没有一次能漫过那道并不牢固的堤岸。在他给科拉妮奥布置工作的时候,总是带着无微不至的关怀,不时还给她送去一两页写满情诗的纸片,科拉妮奥却处之淡然、坦然甚至有些漠然,她既没有花容失色也没有傲然自得,每回她几乎都不卑不亢地重复着一句话:“尊敬的米拉波伯爵先生,我是您的秘书,但不是您的那位索菲亚。”她工作认真,远非那位索菲亚可以比拟。米拉波记得很清楚,有一回他悄然站在正在伏案整理文书的科拉妮奥身后多时,专注工作的科拉妮奥竟没有发现他,直至他冲动地将两手放在科拉妮奥的肩头轻轻摩挲,她才回头瞧他。然后,她微笑着挪开米拉波的手,说:“您一定了解圣经中上帝惩罚大卫的故事吧?”

米拉波明白,此刻科拉妮奥说的是圣经中关于大卫夺人之妻而遭耶和华报应的那段故事。(注)他笑道:“我已经不信天主。”科拉妮奥说:“可我信呢,您得尊重我。我仰慕您的名声而来工作,您可别让我对您失望噢。”米拉波生怕科拉妮奥提出辞职,便不敢再进一步有所动作。那一天半夜,米拉波在睡梦中搂着他的情妇下身再一次勃起,其情妇正欲高兴,却听到米拉波嘴里喃喃叫着科拉妮奥的名字。那位泼辣的午夜女郎虽不知科拉妮奥是谁,但料定是位年轻小姐,于是故作生气地推开赤身裸体压在她身上的米拉波,谁知米拉波竟大叫:“科拉妮奥小姐,您不要走!我只要您,其他小姐都是骗钱的猪!”这下那位情妇真的动怒了,用劲扳开米拉波抱着她的两臂并一脚将他踢下了床,害得被踢醒而恼羞成怒的米拉波奋起绝地反击,连内裤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身子在屋里追打那个一丝不挂的泼辣情妇,整整闹了一个后半夜才消停。

那次事件后,米拉波半夜与情妇睡觉还得提着点醒儿,不过,除了赶走那位踢他下床的情妇外,他却不舍得与其他两位情妇说拜拜。让他感到苦闷的是,他依然对科拉妮奥有着既冲动又理智的性觊觎,夜复一夜的纵欲却和日复一日的性克制同步而行。忽一日,他灵感所至,他要用别出心裁的方式来向科拉妮奥小姐表示他的爱慕之意。

作者:法国三色旗 回复日期:2007-4-18 20:43:40   
米拉波死后好像是第一个进巴黎万神庙(即先贤祠)的人吧,但后来被迁出听说连尸骨都不见了。巴黎现在还有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桥聊做纪念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4-18 22:50:59   现代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一些人的解欲具有专向性,尤其在知识程度较高讲求性对象气质的人身上表现更明显。这一研究成果也许可以证明当时米拉波先生的性心理状态的某一层面。
性欲或情欲是人的一种本能。积欲和解欲都有着生理学的基础,而在解欲方面也许更多的带有性心理学的成分。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4-23 12:48:21   
回东海神刀朋友:
积欲和解欲是性心理学术语。一般认为,积欲是指具有生理学基础的性欲的积累增长,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解欲是指通过某些方法来排解性欲,其中既有性生理学的更有许多性心理学方面的因素。表现在一些人身上的解欲的专向性现象就属于性心理学研究范畴,比如有的已婚者一旦有了被他(她)所更喜欢的外遇性伙伴,就会对自己的配偶表现出性冷淡,这里姑且撇开性道德问题不论,仅从性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有一个解欲的专向性问题。
~~~~~~~~~~~
作者:月光裸舞流浪汉 回复日期:2007-4-23 10:10:05 
中国人需要了解一下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希望我们中国人不要以”师夷技长以制夷”的心态来对待西方的东西.让我来对比一下中国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历史究竟有何不同.
使我纳闷的是,有的人满心崇拜西方尤其是崇拜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却对西史尤其西方近代史知之甚少,不知当代西方国家之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任何价值判断都可能会失之偏颇,都可能带有个体经历的情绪而不全面不理性。
不要情绪化的一概否定,也不要盲目的一概肯定,还其本真,独立思考,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才是对社会对历史对制度对变革的可取态度。
作者:卞崖弃 回复日期:2007-4-23 15:07:42   
我倒是觉得我们该好好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民族的上古文明了。
比如儒学,比如中央集权的正统王朝的文明特质。
别的不多说,我知道,现在只要一提仲尼,必有无数自以为是的唾沫飞过来。我只提一句话,孔子讲:以徳报徳,以直报怨。你们真的理解那个“直”字的内涵吗。
一说封建文明,也同样更是一堆唾沫,那我也只提一个典故,那就是中唐时期,为后人称道的“斜封墨批”的典故。从这个小小故事里,你们能看到它所折射出的正统封建文明光彩吗?

很多对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明持否定态度的人们,你们以为你们分的清正统华夏王朝和满清部族专政王朝在文明内涵上的差异吗?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4-23 19:58:31   
中外史都需要学习,其中都有文化之精华。对一个正处在社会转型、社会财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重新洗牌、社会上下民主和法治意识渐渐崛起、社会诸多利益关系亟待调整和平衡的当今中国社会,何尝不急切需要看看引人深思的西方近代史?假如只是认识中国的帝王将相以及农民反了做皇帝,而不认识西方的民主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视野就会变得狭窄,历史就只不过是一堆许许多多人都会迻译和复述的故纸堆里的故事和事件而已。
历史的内涵远不仅此。愿和各位朋友一起更多了解中外历史。
作者:卞崖弃 回复日期:2007-4-24 18:59:10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4-23 19:58:31 
假如只是认识中国的帝王将相以及农民反了做皇帝,而不认识西方的民主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视野就会变得狭窄,历史就只不过是一堆许许多多人都会迻译和复述的故纸堆里的故事和事件而已。
===========================呵呵,看来我们很多人的思维定式对本民族的文明造成的误解很多了。
大家可以静下心来细数一下,真正以农民身份建立王朝的,只有朱元璋。
其实华夏文明的历史并不只是皇帝与农民。细数起来不比法国大革命简单。
比如商周之际的变革,就对华夏文明影响深远,那可不仅仅是社会财富的从新分配,社会关系的从新洗牌,那是涉及文明内核的变革,可是时到今日,有几个人用心思考过。
经过了充满政治功利目的的填鸭教育后,世人几乎形成了对传统文明充满误解的思维定式。
其实,我说这些,没有非要和楼主唱反调的意思。要了解西方近代文明,尤其是资产阶级文明,法国大革命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楼主在这方面的学识,我很是景仰。
作者:卞崖弃 回复日期:2007-4-25 14:41:39   
到了1685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废除了《南特敕令》,下令新教徒子女必须改信天主教,拆除了所有新教教堂,加尔文教派重受迫害,许多新教徒逃往国外。
===================
看到这段心里不由一痛。当年亨利四世为了宗教和解停止流血杀戮,本作为新教徒的他,放弃原来的信仰,改宗了天主教,并颁布赦令,给与新教合法认可。
等于是牺牲了自己的信仰,换来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的解放。可惜他不成气的子孙居然废除这到法令。那可是他的先祖以自己的信仰为代价换来的啊。
说起信仰,可能在当今中国人眼里不算什么。比如某某人被开除党籍,很可能对他来说是件幸事,因为往往能让所谓的信仰持有免去一死。
可在一个基督教文明里成长起来的人,如果要他放弃信仰,就好比一个贪婪的守财奴,在牺牲了自己所有亲人好友的幸福,而换来巨大财富后,你要他放弃这一切一样。那是要他的命啊,而亨利四世就是作了这样的牺牲。可叹他身后这几个路易,没一个有出息的,亨利身上的有点这帮孙子没一个继承下来的。
不过,当我们了解后,要如何将其融入本民族的文明中呢?当今之世对传统文明的误解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程度。从一个文明的角度来看,我们当今的文明现状几乎已经失去了健康吸纳外来文明的能力。
作者:零五 回复日期:2007-5-15 17:45:51   
对于宗教,楼主还是有偏差的,加尔文宗的基本教义就是双重预定论,哪些人最终获救,哪些人最终灭亡是上帝早就预定了,上帝不会因为你在人世间干了多少善事就会让你最终得救的。加尔文宗对资本主义的影响是在于他鼓励人民积极向上,修行自身来证实你是上帝预定最终获救的人。另外我觉得启蒙运动对资本主义的影响没有宗教改革的影响大。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对于西方社会其实不是很大,但是对中国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5-21 21:43:49   
本文后文将探究小资者的革命热情以及特点。在每一个社会变革时代,小资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象。当然,今日中国的小资已然不是昔日的中国小资,面对物质富裕与事业成功挂钩的商品经济社会,他们中不乏有雄心壮志想成为经济大鳄者,这时常使我想到法兰西大革命时期的丹东形象。与丹东不同的是,他们不再是现有社会秩序的挑战者,而是市场财富博弈的弄潮儿。也许你我身上多少都带有这么一些当代小资的元素。下章将写到,卢梭是小资的一面精神旗帜。
法兰西大革命的内涵实在很深厚,不但在其本身的曲折表现,而且在于它给人类社会发展的无穷启迪,以及让人们反思人性在社会急遽变革过程中的价值等等一系列严肃的值得玩味的问题。
法国新总统萨科齐不知是否也深思过这些?呵呵,中国的老人倒思考了。。。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5-28 22:00:48   
五一节我曾去江西圭峰游玩,雨雾中的山峰形状绝妙,同一山峰,因视角不同而肖物各异,移步换景,一峰多景。法兰西大革命就像这样的一座山峰,远观近视俯瞰仰望,各有千秋但又都是同一座伟大的历史山峰,对它先入为主定型化都可能失之偏颇,多角度观察也许是最好地了解它的一个方法。否则,我们仅读现有的历史教科书或者历史论文即可,何况它们也难以涵盖大革命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军事、文化、伦理等诸多领域的状况,难以涵盖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前天我在满洲里俄罗斯艺术馆观赏到俄罗斯画家临摹的16世纪意大利画家丁托列夫的一幅名叫《苏珊娜和老人》的油画。这幅画正是我想在我文章的本章下文中所引用的一幅画,它叙述了这么一个圣经故事:苏珊娜是一东方巨商之妻,其善而美,对丈夫忠贞不二。浴后裸体的苏珊娜在浴池边对影自顾,她前方枝蔓构成的花墙两侧,各有一位长老正在偷窥她。传说,苏珊娜因拒绝二长老分求爱,就此蒙上不白之冤,直至先知丹尼尔查明真相后方还她以清白。
我们不是先知,但我们要努力从不同角度还历史于本来真相,用历史来启迪当今,防止和减弱社会转型中的负面影响,借助于历史老人这位“先知”来告诉今天的人们一些什么,并深长思之,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人性,认识革命 ,从而艰辛而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

作者:希望大盈若冲 回复日期:2007-5-31 17:12:33   
不得不顶,老人强帖。这是我近期在天涯上看到的稀有妙贴。这两天正好看了一部叫chevalier的动画片,以历史上却有其人的迪昂·德·博蒙为主角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背景为法国大革命前的路易十五时代,虽说这部动画问题多多,且日本人画的总不是那个味。但还是激起了我对罗伯斯比尔,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可惜本人对罗伯斯比尔,对法国大革命的了解大多来自于教科书上的教条和日常的道听途说,零零碎碎的知识。想自己看些书又无从着手,偶然看到老人的强帖,正当其时。对老人那渊博的知识无限敬佩中。
另外,有一点有些不明,烦请老人指教。老人文中说道,蓬巴杜夫人对路易十五说“在我们死后,管他法国洪水滔天。”本人在四月出版的南风窗上看到一篇文章,经过文章作者的考证,蓬巴杜夫人临死前对路易所说的话应该是“等我们死后,法国必将洪水滔天。”之所以会变成前面的话,是因为民众因为对其不满,而故意杜撰出的。蓬巴杜夫人与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也有交往,思想应该比懵懂的路易十五开明一点。想想作者的话也有道理。
最后,再向老人提一个奢侈的建议,是否能在文中多对当时的建筑风物,宗教习俗的描写再详细一点。毕竟老人写的是一部引人入胜,而又让人若有所思的小说哦。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5-31 20:18:56   
谢谢希望大盈若冲等各位朋友的捧场!
关于蓬巴杜夫人的那句话,史书上多记载为:“我们死后,管它洪水滔天!”本文采通说。但南风窗作者所说的也有可能。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本老人一般采通说,个别处酌情也会采特说。主旨略同。
我是喜欢写景抒情刻画人物心理的。然而,关于当时的建筑风物、宗教习俗的描写,因限于预定的篇幅(30多万字),故不能过多展开;况且历史文学作品无法如同我的其它文学作品那样天马行空。法兰西的那场大革命,常读常新,常思常明,要写的或者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篇幅所限,只能有所取舍,还请多多谅解。
近期诸事甚多,又忙于出国准备,且身体略微欠佳,所以没有大块时间用于写作,还望各位朋友多多见谅!但是我在“天涯”的长篇,抽空断断续续必定会完稿,不会让它们成为“太监帖”的(除非被迫万不得已出于保护著作权的需要)。再次支持各位朋友的鼎力支持!
作者:benguask 回复日期:2007-6-18 05:26:36   
千万别拿中文的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资料来了解法国大革命,中国人似乎比法国人更看重法国大革命,重在“革命”一词,所以难免带上别的因素。在法国读法语,老师给我们讲起来法国大革命只是讲述一个历史,第一共和也未必比第一帝国好。相反,感觉法国人,好想更自豪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拿破仑时代,以及诺曼底大公征服者威廉(即是英国国王威廉一世)的功绩。法国大革命在法语里面只是(la Révolution)就是革命的意思,干嘛非加上个“大”字。感觉楼主的文字还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评价人家的历史,不是不好,有点说不清。
作者:西方视野 回复日期:2007-6-18 13:02:07 
 “大革命”一词好像是特指1789-1794年那段时间吧,有史学时间概念在里边;至于政治概念,楼主似乎在文章开头也讲到那源于列宁之语.文章视角似乎比我们见到的国内其他介绍法国大革命的文章要独到些,楼主还没写完,现在对其观点还不能下定论,反正每个作者会有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而已。
作者:benguask 回复日期:2007-6-19 03:35:27   
西方视野 回复日期:2007-6-18 13:02:07 
“大革命”一词好像是特指1789-1794年那段时间吧,有史学时间概念在里边;至于政治概念,楼主似乎在文章开头也讲到那源于列宁之语.文章视角似乎比我们见到的国内其他介绍法国大革命的文章要独到些,楼主还没写完,现在对其观点还不能下定论,反正每个作者会有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无意去批评楼主,也没有下定论,我只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已,相反对于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来说,我反而很敬佩,因为这需要大量的阅读跟经历才能写出来。但是我也想说,你根本就没明白我写前面那些话的意思。
关于法国大革命,国内一直是这么叫的,只是觉得在我们刚开始学这个历史的时候,思维就已经不自然的给导向一个地方了,那就是什么阶级代替什么阶级,然后历史的进步,不能说不对只是带有一些别的色彩了。(这点上我不是针对楼主说的,是针对国内的中文资料说的,但是从某些方面讲,楼主的资料来源我猜测是来自国内的或经过国内翻译的中文资料)其次是楼主以说写这个“小说”是尽量还原一个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是在以一个东方人的思维来看这个法国大革命,革命期间某些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就是说我们是在以东方人的思维来考虑。故事的人物,重要情节是西方法国的没错,但其灵魂思想确实我们中国人的,这点我想不能否认吧,因为我们毕竟没有出生生长在法国,承受他们的历史文化根思维方式还有民族精神,所以即使我们觉得好,也只是中国人觉得中国人自己写的好。
换个角度去思维,你会认为一个外国人,熟读了中国的书,然后以故事还原了中国的一个历史,我们就一定能接受吗?我们可能觉得是隔靴搔痒,对于作者本国的人也许就觉得写的不错了。我想东西方看待吴三桂“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举动也是不同的吧。
你自己也说每个作者会有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而已。对啊,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见解再不同,也还掺杂了我们东方的思维方式。学过辩证法的人呢,都会说尽量让自己保持客观的,可是当这样想和做的时候,自己又何尝不是局限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里面(这也是哲学体系的一种而已)。
所以,我自己觉得我们东方人去还原我们的历史会比还原别人的历史更真实一些,毕竟人家几千年的传承不是我们随便把自己摆到那个角度上就继承的来的。楼主的文章写的再好,也还是我们中国人眼里的法国大革命。
作者:内务府大总管 回复日期:2007-6-27 11:30:12   
大革命里 我最尊敬的就是 网球场宣言 的那些人了!
为新的国家 制定了法律 制定了规则,作为旧法国的贵族新国家的元老 他们为了民族和国家 新手葬送了 自己的家族 和过去却 放弃了在新法国 的一切权利 全部隐退了~~

作者:法国三色旗 回复日期:2007-9-18 21:02:42 能驾驭这样题材的楼主一定水平不浅哪,呵呵,只等您快些露面

另外,我也查阅了几本法国大革命史料,对罗伯斯比尔在大革命前的活动介绍很少,建议楼主是否可加强这方面的描写。敢问已经写到的罗伯斯比尔在蒙马特高地的一节故事取材于何处,他与贵族夫人的那段暧昧关系又有何出处?刚才对有关于那些描写的地方又迅速读了一遍,感觉不错,好像后面会有不少伏笔。

阅读此文有一种审美的享受和喜悦

作者:法国三色旗 回复日期:2007-9-18 21:16:40 

对带有神经质的马拉的描写也不错,一开首就让人感觉到他似乎是一个有正义感而又爱走极端的天才和怪人。对丹东的个性描写则稍嫌薄弱,但通过楼主之笔,丹东对革命具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已让读者初见端倪,很想读到对其人其思想的深度开掘

作者:法国三色旗 回复日期:2007-9-18 21:22:14 

另,拉斐德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相信楼主后面会有更多笔墨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10-7 12:14:44 

多谢上面各位朋友大支持关注!从海外到国内,我见识了更多,也学会了适当的进行中外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以及对西方民主法治的渊源的深入考察,要写的东西自然很多,苦于写作时间有限,但我会抽空写的.请予谅解,本老人决不是有意挖坑噢!

国庆假日去了浙西旅游,刚回到上海.在浙闽赣三省交界之处的浮盖山观音石附近的最高峰上,俯瞰眼下清晰可辨的呈"川"字形的三省通衢,浮想联翩.历史之路往往也有岔路口,在历史转型的关口,何去何从,值得思索,再思索,然后认准方向,行走,行走,再行走.

作者:零五 回复日期:2007-10-18 10:00:03 

东正教在原拜占庭帝国里传播的,建筑自然是拜占庭式的,俄罗斯号称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当然看到的教堂是圆顶拜占庭式的,天主教在西北欧传播,建筑风格当然受尖顶哥特式影响啦,教堂建什么样跟派别没什么关系,在中国教堂建成庙宇一样有什么不可以?德国新教以因信称义为核心,又称信义宗,加尔文的归正宗以预定论为核心,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的产生跟归正宗有莫大的关系,详见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10-20 17:36:26 

这些天甚忙,飞来马上又飞去的,才从外地出差飞回,在外地也看到了许多中国的历史。历史,真的能启发人思索。在飞机上瞧着变幻多样的云彩我老是在想,今日之云,会否就是往昔之云的变异和延续?在同一片天穹的底下,历史会演绎出何种相异或相似的人间故事?

让我们用人文关怀的眼光去看历史;

让我们以民生民主的思维体恤民情;

让我们从过往的云絮中看明白未来。。。

感谢各位的支持关注!我将会抽空续写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烟云。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12-9 21:06:02 

说两件眼前与法国大革命背景有关的事:

1,据悉,王后玛丽·安托内特当时佩戴过的一条项链(是否就是那条起过风波的钻石项链?不得而知,估计不会是)日前在香港展出,标价827000USD,近日还要运往伦敦拍卖。

——名人用过的东西就价值倍增了,尽管她是一个被砍了脑袋断了脖子的名人,可脖子上戴过的东东却身价不菲。

2,前年,一个名叫“地下贡特尔”的法国秘密组织潜入巴黎先贤祠,既不是为了窃名人的棺木也不是为了盗先贤的尸骨,而是为了修复里面的一座古钟,甚至还在里面建了一个临时工作室和一个休息室。在该组织成员之一专业钟表制造师让·维奥的指导下,他们成功修复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被废置的锈迹斑斑的古钟,直到秘密行动结束后,他们才向外界透露了所作所为。于是,他们被国家博物馆告上了刑事法庭。不过,上周,法庭正式宣布这些被告人无罪。

——睡在先贤祠内的卢梭先生应当感到欣慰了:自由,无罪推定,社会契约的理念在此多少得到了体现,他将能够比较安心地继续睡下去了。。。

下回我去巴黎,一定再去先贤祠,瞧瞧那已被修复了的古钟,瞧瞧安睡了的卢梭。

作者:拔剑茫然 回复日期:2007-12-13 1:07:55 

我去过巴黎多次,但始终没去过先贤祠,听老人介绍,下次一定去看一下,有个愚蠢的问题请教,先贤祠的法语怎么写?我在法国总是傻傻的,他们很少讲英语。

另外,现在好了,又可以经常前来欣赏老人的大作了。我对法国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法国这个民族太特殊了,他们的历史,残忍,但热烈而浪漫。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7-12-14 22:53:40 

回拔剑茫然友:

先贤祠法文是:Pantheon,旧译“万神庙”。

法国大革命前它只是一座建造中的教堂,据说那座教堂的诞生与路易十五1744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的那场重病有关。当时,路易十五发誓说,假如上帝能够让他熬过这一关活下来的话,他将建造一座宏伟的教堂,以感谢上帝和Saint-Geneyieve(即巴黎的保护神、圣女)。在法国历史上,她是巴黎的“圣女贞德”,传说她死后就葬在今天先贤祠的位置(大约在公元512年?)。当路易十五病愈还愿时,就着手在此地建造祭祀Geneyieved的教堂(现在先贤祠内的一个幽暗的壁龛中,依然供奉着一个据称是装有她遗骨的盒子)。

路易十五在1755年亲自为这座教堂奠基,两年后始正式建造。路易十五没等到它建成便驾鹤西归,工程一直延续到路易十六时代,直到法兰西大革命的烈火已经燃烧,这座教堂还在进行最后的工程收尾。先贤祠的最后诞生在相当程度上还与为厚葬小米拉波、纪念已经或未来能成为法兰西伟人者有关,具有历史讽刺意味的是,第一位被请进先贤祠的小米拉波的遗骸结果还是被巴黎人民愤怒地驱逐出去,抛弃在荒野。(我将会在文中写到具体情节,需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敬请等待。)

作者:凤鸣重楼0 回复日期:2008-2-18 22:48:58 

拿破仑在德意志的统治

1805 年—1807 年的军事胜利使拿破仑占据和控制了德意志的大部分。根 据不同的地理和政治环境,拿破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进行控制。他将紧连法 国的莱茵河左岸地区,纳入法兰西帝国版图,由帝国中央直接统治。派他的 弟弟热罗姆为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国王。视拿破仑为保护人的莱茵联邦则完全 成了帝国的附庸。拿破仑以其强大的军事优势迫使支离破碎和被肢解了的普 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充当反英反俄的附庸。

为了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 境,拿破仑在对德意志实行军事占领、政治统治和外交操纵的同时,按照法 国的模式,强力推行资产阶级改革。

打击教会势力,取消教会特权,打破政教合一的传统观念,使教会失去 作为与国家并列的公共权威的地位。在很多地方,赶走教会贵族和主教,解 散修道院;废除什一税,没收教会财产;取消教会法庭;法律保护信仰自由, 天主教徒、新教徒、犹太教徒和不信仰宗教者,同享公民权。

摒弃贵族的封建特权,建立个人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封建等级被清除 了,社会由僧侣、贵族和庶民等等级构成的理论让位于社会由法律上平等的个人构成的理论;贵族免于纳税、占据官职和控制军队的特权被剥夺了,各 种职业和职位向有才能的人开放。

废除农奴制,解除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在法国占领和控制的西德和 南德等地区,人身依附的庄园制实际上不存在了。领主丧失了对农民的一切 旧约的管辖权;农民由领主的臣民变成国家属下的人民,有职业、迁徙、婚 姻和诉讼等自由。由此,在西部和西南部,像在法国一样,造成了一个人数 众多的拥有小土地的自由农民阶级。

取消行会法规,普遍宣告人人享有劳动权,可以随意学习并加入任何行 业。此外,还废弃国内关税,鼓励德意志境内的自由贸易;统一货币和度量 衡。

革除古老的典章制度,推行拿破仑法典。拿破仑十分强调法治,他在给 热罗姆的信中告诫道:“德意志的各国人民,像法兰西、意大利、西班牙等 国人民一样,也需要平等和自由的思想。??我确信特权阶级耀武扬威到处 都是遭人憎恶的。你要做一个立宪的国王。”于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些积极 成果都在德意志广为传播。法院与行政机关分开了,世袭官职和鬻卖官职消 失了,王公高官滥用财政杜绝了,国王也列在文官薪俸表上,个人开支同政 府开支严格区分。

由于不停顿的军事进逼和强大的反法力量的阻挠,拿破仑在德意志的资产阶级改革缺乏统一的计划和坚定有力的实行。但此举毕竟对德意志的发展 影响甚大。正是拿破仑猛烈荡涤着封建割据势力,扶植正在生长中的资本主 义关系,才使德意志有了近代的工业,德意志资产阶级取得了相当的势力。 所以恩格斯说:“德国资产阶级的创造者是拿破仑”,“他在德国是革命的 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8-3-5 21:31:53 

顺便说一下,我在此篇中写了以及将要写基督教在法国革命前和革命中的情况,时有重要意义的。我很赞同马克斯·韦伯的一句话:“欧洲资本主义的种种特征其实早就存在,而直接导致现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出现。”韦伯这里说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指的就是基督教。——我将会把这段写入本篇作品的。

作者:陈贝贝1 回复日期:2008-5-1 21:04:03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8-3-5 21:31:53 

顺便说一下,我在此篇中写了以及将要写基督教在法国革命前和革命中的情况,时有重要意义的。我很赞同马克斯·韦伯的一句话:“欧洲资本主义的种种特征其实早就存在,而直接导致现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出现。”韦伯这里说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指的就是基督教。——我将会把这段写入本篇作品的。

=================

为什么我看到这段话就想笑?

杜车别曾经几乎是逐字逐句的批判过马克斯·韦伯,而且逻辑十分严谨,感觉对着韦伯不停的扇耳光。呵呵,现在看到这个名字和他的书就感觉是个骗子,寒

作者:迪克蒙 回复日期:2008-5-2 16:30:55 

韦伯的话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文人相轻,或者学术争论,都是正常的,你同意谁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谁的观点,不必在乎该观点是否被其他学者批判过。这是民主的体现。

作者:太液秋风 回复日期:2008-5-4 20:16:29 

革命伟大,但是不能没完没了,老革命谁都会疲劳,革命到了最后就需要妥协,可惜法国的贵族老爷不知道这个。1789年谁也没想到要干掉国王,到后来居然真的干掉了。

作者:齐齐科尔 回复日期:2008-5-4 22:29:21 

我国用来当教科书的史书一直说法国1789革命(比较于英国等欧洲国家)是资产阶级较彻底的革命,立论根据之一是杀了国王。实则法国大革命并不彻底,带来的后遗症颇多,大革命后翻来覆去反反复复的政权更替、君主制复辟就说明这点。萝卜撕皮儿过去一直是我国教科书的革命偶像,其实他的过大于功,现在应当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对他做重新评价。

作者:罗思鼎S 回复日期:2008-5-8 11:15:06 

又在欺骗中国小孩子了,1789年以前法国农村还有农奴?!当时法国农村已经没有农奴了,只有农民和贵族!而且那些贵族也已经是贵而不富和农民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姓氏中加个D。

作者:WY三剑客 回复日期:2008-5-8 22:52:38 

以前只拜读过黎冈兄在舞文弄墨里的惊悸小说,今天才得知还有这篇帖子,万万没想到这位以律师为 职业的才俊,对几百前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竟如此详细、对法国大革命进行的反思竟如此独特,而且还是在线写作,实在是太令人震撼了!完全可以像易中天一样上台开讲了!

以前,我还一直以为自己多少懂些民主制,知道一点什么英法系,其实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读了黎冈兄的这篇大作,才知道主权在民的起源,近代民主制在西方的启蒙。比如黎冈兄写到:《社会契约论》的思想观点主要就是: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只不过是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社会契约),如果自由被某种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天赋自由权利的人民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即有革命的权利;因为主权在民,所以最好的国家政体是民主共和国。美国革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都直接继承和体现了卢梭这一思想的精髓,并成为这两国宪法的序言部分。卢梭思想所反映的争取自由、平等、民主的鲜明特色,成为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各国资产阶级一致的基本精神原则。

作者:乙未_ 回复日期:2008-5-12 3:17:12 

作者:风流老人 回复日期:2008-5-11 23:30:03 

支持不断!

说到左、右以及左派、右派,据说左右派之称谓还是从法国大革命那阵子时兴起的呢。那时革命议会开会,激进分子坐在议会厅左边,保守分子坐在厅右边,但是大多数还是墙头草随风倒,忽左忽右的,后来罗氏的势力索性称为“山岳派”,因为他们像山岳一般坐在厅的高处,藐视着“沼泽派”们,好不神气,但结果罗氏还是上了断头台。所以,左、右还得兼顾,才能做到平衡。不知对否?

~~~~~~~~~~~~

所言甚是!

作者:芙蓉菡萏 回复日期:2008-5-13 17:10:42 

我还是蛮同情罗伯斯庇尔的,最后他似乎有机会和国会对抗,但他为了他一手创立的法制放弃了。

当然,我也很喜欢罗兰夫人,优雅的淑女革命家,竟能让两个男人同时为她殉情,在中国简直不可理喻。

作者:齐齐科尔 回复日期:2008-5-14 10:03:32 

作者:芙蓉菡萏 回复日期:2008-5-13 17:10:42 

我还是蛮同情罗伯斯庇尔的,最后他似乎有机会和国会对抗,但他为了他一手创立的法制放弃了。
~~~~~~~
~~~
曾经操纵国会违法审判丹东,也是他干的;随意将持不同政见者押上断头台,甚至连下层人民也未能幸免,等等等等,是在维护法制吗?
作者:深度追踪 回复日期:2008-5-14 15:20:17   
我觉得应该用两分法看待萝卜撕皮儿,他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值得否定的一面,至于哪面占多,就见智见仁了。本人意见,大革命前期对他肯定面大,后期对他否定面大,总的评价对半开,这样还是比较公允的
作者:齐齐科尔 回复日期:2008-5-15 18:09:12   
革命固然进步,但任何事物过了度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法国大革命固然是一场历史的进步,但在它的过程中被冤杀死去的人大大多于地震中死去的人,人祸甚于天灾啊!所以在肯定罗伯斯庇尔的历史进步作用时也要对他泯灭人性的残忍作出批判!
作者:齐齐科尔 回复日期:2008-5-15 19:20:51   
中国(解放后)对罗以前的官方定论和教科书都是肯定的,对其采否定、部分否定态度的是在开放后才开始的。他是近代史的人物,当代可以随便发表意见。至于另外一个问题,因为是关系到当代政治问题,官方已有结论,小民自然是不能或不敢随便发言的。楼主不是在文章外的帖子里也写到吗:“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这个意思据现有资料看,罗的确是不可腐蚀者(比现在我们国家的贪官要强得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暴君”的形象。他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作者:黎冈 回复日期:2008-9-22 22:31:23   一直喜欢法国,也许隐隐中与喜欢法兰西大革命的那段历史和喜欢萨特的作品有关…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和巴尔扎克的作品都喜欢,无论浪漫还是现实或批判现实的什么”主义”,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深刻的思想内涵.
也许,当下这个社会过于商品化了,以至于商品吞没了思想,现实湮灭了灵魂…
作者:断臂残刀疲败兵 回复日期:2009-01-19 22:41:56   
拿破仑率领1000多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他的流放地厄尔巴岛,被派去迎接他的军队也马上加入到拿破仑皇帝的队伍中。从《总汇通报》(Le Moniteur universel)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当时法国的局势变化得到底有多快。
1.当拿破仑从法国南部上岸时,报纸上写道:“科西嘉怪物登陆儒昂港”。
2.第二天称“杀人魔王向格拉斯挺进”,
3.第三天称“篡夺者进入格勒诺布尔”,
4.第四天当拿破仑不费一枪一弹就拿下里昂的时候,报道则更谨慎些:“波拿巴将军攻抵里昂”,
5.第五天称“拿破仑将军光复枫丹白露”,
6.第六天则称“皇帝陛下即将凯旋巴黎”。
作者:断臂残刀疲败兵 回复日期:2009-01-19 22:56:53   
资本战争(注意,不是货币战争.)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1666-8-3.shtml这本书是谈钱的,不过里面有不少法国大革命,少为人知的情况,比如巴士底狱在被攻下时,早就已经不是政治监狱了,而是一个专门关有神精病的贵族的,贵族精神病院。
当它被攻下时,里面没有一个政治犯,只有一些有精神病的贵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