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还是个青涩少年的时候,被人唤作赵大郞。他生性爱舞枪弄棒,喜欢飙车,“是个管闲事的祖宗,撞没头祸的太岁”。(《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冯梦龙著)。有次他闯了大祸,逃到太原。某天,他从强盗手中救了一个叫赵京娘的少女。赵京娘家在蒲州解梁县,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永济市。从太原到永济,今天走高速公路大约400多公里。由于担心美女一个人回家不安全,赵大郎干脆好事做到底,决定当一回护花使者,送京娘回家。

千里送京娘(程十发)

赵匡胤对京娘第一眼的印象是这样的,“看那女子,果然生得标致:眉扫春山,眸横秋水。含愁含恨,犹如西子捧心;欲泣欲啼,宛似杨妃剪发。琵琶声不响,是个未出塞的明妃;胡笳调若成,分明强和番的蔡女。天生一种风流态,便是丹青画不真!”这样的美女任谁看了都会有爱心。对美女有爱心不稀奇,更可贵的是没色心。赵大郎送京娘完全是出于一种正义感,不是见色起意居心叵测图谋不轨趁火打劫,这是不容怀疑的。因为一开始太祖就和京娘结为兄妹,一则表明自己救美是“实出恻隐之心,非贪美丽之貌。”,不是良心大大的坏的人,丝毫没有明为兄妹关系实则暗渡陈仓的无耻念头。二则在古代,一对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结伴而行,很让人起疑,结为兄妹可以堵住旁人悠悠之口,这也是保护女孩子名声的办法。

在做出送京娘这个决定之后,交通工具问题摆在了面前。没有方便的交通工具,你拿什么护送被拐少女?遗憾的是赵大郎只有一匹马,坐不了两个人(武侠小说里男女同骑一匹马是很稀松平常的事儿,为什么赵大郎和京娘就偏偏不行呢?想不通)。如果步行,小娘子半道上肯定要去掉半条命。包车花费又太贵,而且一时也找不到车。于是赵大郞决定,“将此马让与妹子骑坐,俺誓愿千里步行,相随不惮。”

第二天,当第一缕晨曦来临时,两人踏上了旅程。俯拍:近景,树冠。从树冠往下看,赵京娘坐在马上,赵大郞“跨了腰刀,手执浑铁杆棒”,一手牵着缰绳,两人进入画面。镜头跟着两人穿过院门,来到大街上。接着,镜头慢慢向下移并摇为平拍,两人背对镜头,向远处走去。这时候,残星还挂在天上,街道笼罩在薄薄的晨雾中,清凉的微风拂过,街道两旁的酒招轻轻摇动,两三瓣桃花飘入镜头,镜头跟着桃花缓缓堕入草地,近景:碧绿的草地,红色的落花,点点露珠亮晶晶,远景:俏美眉骑着千里龙驹马,似风摆杨柳,酷帅哥健步如飞,“紧紧相随”,一对玉人渐行渐远,虚化。

连环画《千里送京娘》封面

一路上,碰到一些个小毛贼,对于武功高强的赵大郎来讲,打这些小混混权当练级。赵大郞的级别“嗖嗖”往上窜,京娘对赵大郞的感情指数也“嗖嗖”往上升。京娘对太祖越来越来越喜欢,越来越崇拜,就想改变义兄妹关系的性质。当她大着胆子向帅哥表白时,年轻的宋祖这样回答:“贤妹非是俺胶柱鼓瑟,本为义气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与那个响马何异?况施恩图报非君子所为。”老学究夸起美人来,那文笔真不含糊,可写起对白,有时候简直味同嚼腊,我想不爱读书的赵大郞不可能在一句话里掉了那么多书袋。不管怎么个说法,这种光明磊落的态度还是要赞一个!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赵大郞拿起笔,在墙上写了一首赞美太阳的诗:“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强大到无敌的气场!刚刚从美眉发起的千娇百媚的爱情攻势中脱身,立马就写出这种牛逼轰轰的诗,真的是极品,难怪日后当皇帝。接下来的旅程中,在夜晚休息时段,都是“两人说话,直到天明”,真服了You!

高帅富三点,赵大郞占了高帅两点,富则不是赵太郎的奋斗目标,他的奋斗目标是既富且贵,志向不凡,这样的青年男子绝对是优质潜力股,而且超有爱心,没色心,又会照顾女孩子,陪女孩子聊天,这哪里是未来的中国皇帝,分明是欧洲骑士。在皇帝的后备干部队伍中,赵大郎可谓异数。

赵匡胤后来跟着后周太祖郭威打天下,郭威去世后,继续跟着郭威的养子后周世宗柴荣,这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名声很好的皇帝,不仅有文韬武略,而且勤政爱民,特别是周世宗,也是个人杰,倘若天假以年,这天下未必是赵家的。

赵太郎年轻时,就超有爱心;当了大官后的赵匡胤,为人还是很热心。在他的撮合下,好汉郑恩和美女陶三春结为夫妻。后来两口子闹矛盾,也是他来调解。见过省部级官员当红娘的,没见过省部级官员当居委会老大妈的。毕竟月老好当,只是牵个线,搭个桥,两人看顺眼就牵手,看不顺眼就一拍两散,省时省力,又能博得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生活的美名。处理夫妻矛盾最是麻烦的事儿,“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的军区司令赵匡胤同志就是这样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和媒婆、居委会大妈角色于一身的高级领导干部。

三打陶三春
京剧《三打陶三春》,下图红脸白眉者貌似赵匡胤。

后周世宗跟赵匡胤是铁杆哥们,他对赵匡胤信任有加,委以重权,任命他为殿前都点检(8341的指挥官)。后周世宗去世后,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君弱往往是强臣上位的机会。俗话说,不想当皇帝的将军不是好将军,更何况,赵大郎年轻时就志向远大,现在机会来了。一边是前任老板兼哥们的江山,一边是自己的热血梦想,赵大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抓抢机遇,实现跨越性发展的方式有很多种,是唯GDP(武力)的方式还是和谐发展(和平)方式?用武力手段是最简单明了,立竿见影,甚至连军队不要用,只消带上几个手下将领,直接逼宫,但赵匡胤宅心仁厚,也不想在历史上留下欺负孤儿寡母的恶名。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说的就是赵匡胤这号人。他和谋士赵普设计了一套相对复杂的升级程序。公元960年正月,汴京城里,有关“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消息的微博、短信在市民中大量转发。消息传到宫中,太后和宰相慌了,间谍卫星还没上天,也不知消息真假,情急之下,派他们最信任但现在却是最危险的敌人——赵匡胤点检领兵抗敌。兵至陈桥驿,安营扎寨。第二天清晨,军中突然大哗,赵匡胤醉眼朦胧地从营帐中走出,只见众大将跪拜在地,齐声说道:“现在皇帝年幼无知,请赵点检作皇帝!”没等赵匡胤回答,将军们把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赵匡胤就这样当上了皇帝,这一年赵匡胤33岁。

赵匡胤带着兵马回到京城,带着一副好心扶老太太却被冤为撞倒老太太的委屈表情和两行真诚的热泪,去见宰相范质,他说:“对不住啦!是手下人逼我的,我没办法,是被上位的。违背辜负了天意,现在到了这般田地。”瞧这孙子当的。赵大郎充分利用了微博、短信等现代通信工具,采用心理战战术,再配合影帝级的演技,兵不血刃,成功实现换手,手法漂亮。中国历史不乏政权和平更替的例子,比如曹魏代汉、晋代曹魏,但是曹丕、司马炎的吃相很难看,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具有观赏性,是和平演变的神作。

陈桥兵变遗址(今河南封丘陈桥镇)宋太祖黄袍加身处

爱心、热心是还没当大官时的赵大郎的优点,仁慈则是当了皇帝的赵匡胤的优良品格,但是,不管赵匡胤再怎么仁厚,当了皇帝,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皇位。一旦涉及到自身的利益,赵匡胤也是不恋旧的。

某天,下了班,赵匡胤把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一帮掌握军权的老哥们叫到会所喝酒。大伙儿都喝得很高兴,赵匡胤却是一副心事重重、闷闷不乐的样子。他说:“我要是没有你们,我当不了皇帝。谁知当了皇帝也不爽,睡觉都睡不安稳,老怕有人抢位子,还不如当军区司令时快活。”那些昔日的兄弟、今日的大臣听了,心想,这家伙得了便宜还卖乖,当了皇帝还改不了装逼的毛病。心里虽是这么想。但嘴上不能这么说,于是,有的说,“老大,别乱想了,您当皇帝是天命所归,谁敢抢您的位子?”有的说,“哪个敢篡位,我找他拼命。”赵匡胤叹了一口气,“谁不想荣华富贵,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想让你们当CEO,把我换下,就想当年我黄袍加身一样,那时候就由不得你们了。”那些大臣一听,如雷轰顶,汗如浆下,马上跪倒,“陛下,我们是粗人,政治敏锐性差,没有意识到干部终身制问题的严重性,请皇上指给我们一条明路。”赵匡胤缓缓说道:“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你们现在就离休,我再送你们一些股份。你们可以炒炒股票,炒炒楼,养些小三,天天喝酒、K歌,要么学王石,天天爬山,这样的生活多幸福啊。如果这样,我们之间就没什么好猜忌的。你爽我也爽,大家一起爽,不是很好吗?”那些大臣回家后想了想,有道理,伴君如伴虎,虽说赵大郎比较宽厚,但皇帝当久了,也会让人病态加变态,保不准哪天翻脸不认人,到时候跑契丹大使馆都来不及。于是第二天,这些大臣就交上大印,开始休假。宋太祖以和平的方式剥夺了功臣们的军权,整个过程相当温馨,也非常人性化,在中国历史上,这也是一段佳话。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剧照

司马光所著的《涑水纪闻》曾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不能随随便便出宫,觉得闷。有一天,他跑到后花园用弹弓打鸟玩。这时候有一位大臣说有急事要请示,打鸟打得正高兴的赵匡胤接见了这位大臣,谁知道是件非常普通的事儿。赵匡胤就不爽了,问大臣:“怎么回事,当领导干部不懂得抓工作要抓重中之重,整天尽拿这种小事干扰朕。‘大事不汇报,小事天天报,此调不改正,早晚变修正’”。那个大臣可能早上跟老婆吵了一架,气还没顺,把情绪带到工作上,呛了皇上一句:“这些事情再怎么小也比你打鸟重要。”赵匡胤一听,跳了起来,“我靠,连朕都敢顶撞。”当即抄起玉斧(赵匡胤随身都带着玉斧,而这玉斧也成为他猝逝之谜的见证者),用斧柄去撞那个大臣的嘴巴,结果打落大臣的两颗门牙。只见那人不慌不忙,弯腰捡起掉落的牙齿,从身上掏出一条手巾,小心翼翼把牙齿包上,放入怀里。赵匡胤一愣,“怎么着,把牙齿拿走,想保留证据告我是吗?你还真碉堡了,我是李刚最大的老板,还怕你不成?!”那个大臣说:“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就这一句,把赵匡胤镇住了,事后给那位大臣送上金帛表示慰问。赵匡胤虽然是中国古代皇帝,但他这种尊重知识分子、尊重历史、自律惕厉的气度和作风是现代许多官员所望尘莫及的。

赵匡胤行伍出身,但他有感于唐末、五代十国武人拥兵自重、飞扬跋扈、鱼肉百姓的乱象,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优待、重用读书人,防范、约束武将。相传,宋太祖曾立誓约,藏于太庙,要求后世皇帝奉行。誓约主要有两条,一是优待柴氏子孙,二是不杀士大夫。虽然只是传说,但是不杀文臣确实是赵宋王朝的祖宗家法。据说,宋朝300年天下,只杀了一个投敌的文臣。对知识分子的优遇和宽容体现了宋朝统治者的开明,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和谐的环境。有宋一代,城市繁荣,商贸发达,科技发展、文化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峰。《清明上河图》便是最直观、最生动的证据。宋朝人常常津津乐道的是,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是在我们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赵氏皇帝的领导下开发成功的。那时候,要是有知识产权这一说,毕升这些人肯定赚翻掉,和比尔·盖茨、乔帮主有得比。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不过,话说回来,宋太祖重文抑武的政策只是出于维护皇权、防止重演五代十国武臣挟兵自重尾大不掉局面的考虑,对武将的歧视政策也留下了宋朝武装力量积弱不振的后遗症,这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了。

赵匡胤京剧脸谱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的佼佼者。秦始皇虽说一统天下,但长得难看,说话声音又难听,为人残酷冷血;汉武大帝除了金屋藏娇,似乎没有什么花花新闻;唐太宗是中国皇帝中的劳动模范,而劳动模范一般都是工作狂,跟普通群众有距离;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是不是很黄不知道,很暴力是肯定的。要说起来,赵匡胤的粉不是最多,武功不是最强,但论亲和力,还数赵匡胤拨得头筹。

在网上搜了一下,关于赵匡胤的京剧还真不少,除了《千里送京娘》(又名《雷神洞》)、《三打陶三春》外,还有《龙虎斗》(又名《风云会》)、《飞龙传》、《高平关》(又名《借人头》)、《斩黄袍》(又名《桃花宫》、《斩郑恩》(豫剧叫《赵匡胤哭头》)、《斩红袍》(又名《打窦瑶》)、《打桃园》(又名《郑恩招亲》)、《郑恩做亲》、《小尧天》(又名《陈桥兵变》、《韩通殉节》)、《输华山》、《雪夜访普》(又名《君臣乐》)、《下南唐》、《下河东》(又名《白龙关》、《斩寿廷》)、《竹林计》、《女杀四门》(粤剧叫《刘金定斩四门》)、《董家桥》(又名《打五虎》)、《困曹府》、《南界关》(又名《战寿春》)、《打龙棚》、《花蕊夫人》(又名《张仙图》),等等,而在《打刀》、豫剧《赵匡胤登基》(又名《烧柴王》)等剧目中,赵匡胤是以反面人物形象出场的。在这些戏里,赵匡胤发迹之前是具有平民色彩的市井游侠,当了皇帝后,他是勤政爱民的明君,但有时也会犯好色、拒谏饰非的错误。民间艺术家在赋予他雄才大略的形象的同时,也展示了一代雄主人性的弱点,使戏曲舞台上的赵匡胤多了烟火气,赵匡胤的亲民形象可见一斑。

赵匡胤画像

都说是仁者无敌,但是这句话在纲常失序、弱肉强食的五代十国,显得无比苍白,赵匡胤能够脱颖而出,荡平天下,成就赵氏一代帝业,造就宋朝三百年国祚,不能不说是奇迹。

发表评论